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节 宋武暂平关中 (第1/4页)
第七节 宋武暂平关中 《晋书·姚兴载记》云:刘裕诛桓玄,遣参军衡凯之诣姚显请通和,显遣吉默报之,自是聘使不绝。晋求南乡诸郡,兴许之,遂割南乡、顺阳、新野、舞阴等十二郡归于晋。(南乡,见第六章第五节。顺阳,见第三章第九节。新野,见第三章第三节。舞阴,汉县,在今河南泌阳县北。此等皆兴置以为郡。)盖时桓氏遗孽,归秦者多,刘裕恐其为患,故欲暂与通和;而兴亦外患方殷,未能恶于晋;所置诸郡,亦本非其所能守也。然桓氏遗孽,兴卒加以卵翼;谯纵、司马休之等叛徒,兴亦无不与相影响者;其终不可以久安审矣。故荆、雍既定,兴又适死,而经略关、洛之师遂出。 义熙十二年,刘裕伐秦。八月,发京师。九月,次彭城。(见第五章第四节。)使王仲德督前锋诸军事,以水师入河。檀道济、王镇恶向洛阳。刘遵考、沈林子出石门。(见第五章第一节。)朱超石、胡藩向半城。(亦作畔城。据魏收《地形志》,在平原郡聊城县。案聊城,汉县,在今山东聊城县西北。)咸受统于仲德。道济、镇恶自淮、肥步向许、洛。羌缘道城守,皆望风降服。沈林子自汴入河。攻仓垣,(见第三章第四节。)伪兖州刺史韦华率众归顺。仲德从陆道至梁城。(见第二章第三节。)魏兖州刺史尉建弃州北渡。仲德遂入滑台。(见第六章第五节。)十月,众军至洛阳。王师之出,秦姚绍、姚恢等方讨勃勃,取安定。(见第二章第二节。)绍还长安,言于泓曰:“安定孤远,卒难救卫,宜迁诸镇户,内实京畿,可得精兵十万。”左仆射梁喜曰:“关中兵马,足距晋师。若无安定,虏马必及于郿、雍。”(郿,见第六章第九节。雍,见第三章第五节。)泓从之。吏部郎懿横言:“恢于广平之难有忠勋,未有殊赏。今外则置之死地,内则不豫朝权;安定人自以孤危逼寇,思南迁者,十室而九;若恢拥精兵四万,鼓行而向京师,得不为社稷之累乎?宜征还朝廷。”泓曰:“恢若怀不逞之心,征之适所以速祸耳。”又不从。王师至成皋,(见第三章第四节。)姚洸时镇洛阳,驰使请救。泓遣其越骑校尉阎生率骑三千赴之。武卫姚益男将步卒一万,助守洛阳。又遣其征东并州牧姚懿,南屯陕津,(见第六章第一节。懿时镇蒲阪。蒲阪,见第三章第四节。)为之声援。洸部将赵玄说洸:“摄诸戍兵士,固守金塘。(见第三章第二节。)金墉既固,师无损败,吴寇终不敢越我而西。”时洸司马姚禹,潜通于檀道济;主簿阎恢、杨度等,皆禹之党,固劝洸出战。洸从之。乃遣玄率精兵千余,南守柏谷坞;见第六章第五节。广武石无讳东戍巩城。(见第五章第一节。)会阳城及成皋、荥阳、虎牢诸城悉降,(阳城,见第六章第五节。荥阳,见第二章第二节。虎牢,见第四章第二节。)道济等长驱而至。无讳至石关,(胡三省曰:偃师县西南有汉广野君郦食其庙,庙东有二石阙。)奔还。玄与毛德祖战,败死。(德祖,王镇恶之司马。)姚禹逾城奔于王师。道济进至洛阳。洸惧,遂降。时阎生至新安,益男至湖城,遂留不进。(新安,湖城,皆见第三章第三节。)姚懿司马孙畅,劝懿袭长安,诛姚绍,废泓自立。懿纳之。乃引兵至陕津,散谷帛以赐河北夷夏。泓遣姚赞及冠军司马国璠、建义她玄屯陕津,武卫姚驴屯潼关。(见第三章第三节。)懿遂举兵僭号。姚绍入蒲阪,执懿,囚之诛孙畅等。明年,姚恢率安定镇户三万八千趣长安。移檄州郡,欲除君侧之恶。姚绍、姚赞赴难,击破之,杀恢及其三弟。 是岁,正月,刘裕以舟师发彭城。王镇恶至宜阳。(见第三章第四节。)檀道济、沈林子攻拔襄邑堡。(胡三省曰:在秦所分立之河北郡河北县,晋属河东。案河东,见第二章第二节。)泓建威薛帛奔河东。道济自陕北渡,攻蒲阪。泓遣姚驴救蒲阪,胡翼度据潼关。又进姚绍督中外诸军,使率武卫姚鸾等步骑五万,距王师于潼关。姚驴与泓并州刺史尹昭夹攻檀道济,道济深壁不战。沈林子说道济曰:“蒲阪城坚,非可卒克。攻之伤众,守之引日。不如弃之,先事潼关。潼关天限,形胜之地,镇恶孤军,势危力寡,若使姚绍据之,则难图矣。如克潼关,尹昭可不战而服。”道济从之,弃蒲阪,南向潼关。姚赞率禁兵七千,自渭北而东,进据蒲津。 王仲德之入滑台也,宣言“本欲以布帛七万匹,假道于魏,不谓魏之守将,便尔弃城。”魏明元帝闻之,诏其相州刺史叔孙建自河内向枋头,(河内,见第二章第二节。枋头,见第四章第二节。)以观其势。仲德入滑台月余,又诏建波河曜威,斩尉建,投其尸于河。然建亦不能制仲德。明元帝令建与刘裕相闻,以观其意。裕亦答言:“军之初举,将以重币假途会彼边镇弃守。”明元帝诏群臣议之。外朝公卿咸曰:“函谷天险,裕舟船步兵,何能西入?脱我乘其后,还路甚难;北上河岸,其行为易;扬言伐姚,意或难测。宜先发军,断河上流,勿令西过。”又议之内朝,咸同外计。明元帝将从之。崔浩曰:“如此,裕必上岸北侵,则姚无事而我受敌。今蠕蠕内寇,民食又乏,不可发军。未若假之水道,纵其西入,然后兴兵,塞其东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