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 历史尘烟 (第7/13页)
世获得了“两圣地(麦加和麦地那)护卫者”的称号。1524年,奥斯曼帝国控制了汉志(希贾兹),将它划为一个省。1568年,也门被奥斯曼帝国攻占。为了限制地方势力的发展,奥斯曼帝国政府在红海沿岸直接派驻军队,以加强控制。至此,奥斯曼帝国统治的范围包括汉志、也门以及海湾沿岸等地在内的半岛大部分地区。由阿拉伯半岛各地的部落酋长和家族首领们定期向奥斯曼帝国的苏丹缴税、纳贡和承担徭役。奥斯曼皇帝将这些部落是否按时缴税看作是他统治这块土地的象征。 至18世纪初,阿拉伯半岛上的经济依然是以落后的游牧业为主。半岛虽然名义上隶属奥斯曼帝国,却退步到落后的氏族部落以各自的家族血亲划分出家族统治区来实行统治。血亲复仇、袭击抢劫、争夺地盘时有发生,再加上干旱和饥荒,阿拉伯半岛社会陷入混乱。在阿拉伯半岛内忧外患、四分五裂的状况下,作为18世纪复兴运动的代表的瓦哈比主义应运而生。 第一沙特王国 每当历史倒退到黑暗的阶段时,最遭殃的往往是老百姓。分裂与争斗,无休无止,此时,瓦哈卜带来的宗教复兴运动,仿佛一束光照进了黑暗,给人们带来希望。有识之士慧眼识珠与之结缘,便种下了一颗新的国家统一的种子。 ◎瓦哈卜与沙特的结缘 18世纪的阿拉伯半岛,正是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面对异族统治、内部纷争、天灾人祸等,原先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又开始了崇拜多神的现象。阿拉伯半岛有识之士意识到,内在凝聚力的缺乏正是导致各部落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1703年,穆罕默德·伊本·阿卜杜勒·瓦哈卜(1703~1792)出生于内志阿伊纳的一个宗教世家。其祖父是著名的逊尼派学者,父亲是罕百里派法学家,并担任阿伊纳的教法官。瓦哈卜10岁便能背全《古兰经》,成年后潜心学习伊斯兰教神学和教法学。他在吸取逊尼派罕百里学派的教法学说和伊本·泰米叶(1263~1328)的复古主义思想后,针砭时弊,提出了瓦哈比派的宗教复兴的主张,呼召人们革除多神崇拜和一切形式的“标新立异”,“回到《古兰经》去”,恢复先知穆罕默德时期伊斯兰教的“正道”,严格奉行认主独一的教义。他著有《认主独一论》《信仰基要》《疑难揭示》等著作,奠定了该派教义学说的基础。他的主张一时间传播于阿拉伯半岛,以及埃及、苏丹、利比亚等地,影响了不少世界地区的人们。 瓦哈卜起初在家乡阿伊纳宣传他的教义主张,自称其发动的宗教运动为“陶希德”,即唯一神论运动,其信奉者被称为“穆瓦希德”,即唯一神论者。刚开始时,他得到部落酋长伊本·穆阿麦尔的支持。为了吸引人们对他教义的关注,他砍倒异物崇拜者的圣树,向一个已承认通奸的妇女扔石头,又斥责阿伊纳城的一些非瓦哈比派信徒的宗教习俗,这样逐渐吸引了一批关注他教义的人群,这些人聚集在一起,信奉了瓦哈卜教义。瓦哈比教派的人恪守伊斯兰教清心寡欲的戒律与简朴风尚,被人们称为“沙漠清教徒”。当他的信众越来越多,逐渐在阿伊纳城有一些名望的时候,其传教活动触犯了阿伊纳城一部分上层人士的根本利益,地方长官则以瓦哈比派教义破坏了传统信仰为由,强烈反对并干涉瓦哈卜的传教。他开始不断受到迫害,甚至有人想对他下毒手,最后,他只好被迫离开家乡。 1745年前后,瓦哈卜辗转来到德拉伊叶小镇,它距离阿伊纳城约有6小时路程。当时的德拉伊叶仅有70户居民,它的统治者是阿奈扎部落的酋长穆罕默德·伊本·沙特。穆罕默德原本同阿伊纳城的首领就颇有宿怨,而他的妻子和两个胞弟则早已接受瓦哈比教义,他热情地接待了瓦哈卜。在瓦哈卜到来之后,妻子和胞弟便劝说穆罕默德也加入了瓦哈比派,以便庇护教长。不过,穆罕默德·伊本·沙特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要求瓦哈卜不能强迫他放弃对其臣民征收赋税。在他意识到瓦哈比教派的巨大潜力后认为,只有拥有了宗教上的“合法性”,才能获得广大穆斯林的承认和拥护,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其扩大领地、确立沙特家族在阿拉伯半岛统治地位的政治目的。 阿拉伯书法:“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往求之。” 备受世俗势力迫害的瓦哈卜也意识到,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支持和庇护,就不能确保瓦哈比教义的顺利传播和弘扬。他许诺,如果穆罕默德皈依认主独一的教义,“全能的真主能够征服你的所有领地,而且回报给你的战利品将远远超过现在的收入”。在此情形下,穆罕默德不顾其他族长的反对,与瓦哈卜签订协议:“誓与你合作,直到正确的信仰得到恢复为止。”从此,穆罕默德·伊本·沙特与瓦哈卜,世俗政权与宗教宣传相辅相成,互为依托。 ◎第一沙特的诞生与消亡 在瓦哈卜和沙特家族达成宗教军事联盟之后,开始携手在阿拉伯半岛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