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21页 (第1/2页)
张说恭敬地行了拜师的礼,道:“《臣轨》圣训曰:‘君有过失而不谏者,忠臣不忍为也。’《新序》曰:‘见过则谏,不用即死,忠之至也。’故知为人臣者必持匡谏之心,乃至为谏而死,无怨无悔。又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曰:‘岂舍王哉?’直谏而死,虽死忠节,不亦舍王者乎?是所以拜问才人,为人臣者,当忍污名而顾盼君王乎,当惜清节而毅然赴死乎?才人身居台阁二十年,内博君王之爱,外却有左右逢源之名,才人以为,究竟怎样才算是人臣之楷模呢?” 婉儿还是第一次得知外面的人是怎么编排她的,的确,古来就是伴君如伴虎,在外人看来,当今的圣人似乎还有些嗜杀,宰相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伴在皇帝身边的人从不固定,却只有婉儿的身影,屹立在朝堂上毫不动摇,这在外人看来,实在是一个谜。 扫视这些日后极有可能要身居宰辅之位的青年才俊,婉儿从容应答:“张学士之问,无非问何为忠,何以谏,何以为人臣。《说文》曰:忠,敬也。谏,正也。臣,牵也。是谓忠者要怀敬肃于心,谏诤要能匡正得失,为臣要有屈服之意。敬肃之心,是说要敬肃君王,敬肃其职,首先要恭敬地去理解君王的作为,其次要谨慎地尽自己的职守,这就是忠。匡正得失,是说见行有偏差,要明白指出,以期把邪妄之心扭转到正道上来,这就是谏。屈服之意,是说要清楚自己是臣不是君,不应怀有悖逆的心思,这就是臣。 “张学士所言,认为为君王尽忠和为君王死谏是有矛盾的。果真如此吗?怀着敬肃之心,是要臣下审慎地看待问题,发言匡正得失,也是要臣下审慎地看待问题。忠的目的是行正道,谏的目的是保正道,事虽不同,其理一也。忠臣知道‘君子思不出其位’的道理,知道在自己的立场上看到的,与君主的立场上看到的不会一样,因此能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同时兼顾君主的角度有何不同。因而一个忠臣要进谏,会多方考证,遇到君主失德,绝不捕风捉影,会先自问是不是自己的偏见,再问是不是臣下的过失,最后才问是不是君主真的失德,一旦不再存疑,便死谏到底。 “忠臣之谏诤,以此区别于沽名钓誉之辈。疑窦不除,一味死谏,是不惜性命,以君王名节易忠臣虚名,偏离谏诤的本义。君王尚未失德,谈何“匡”;以无理之言狂谏,谈何“正”?不惜性命,是以命求名,于君王无益,竟成乡愿,岂非德之贼也?子曰: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近来公推的谏臣,无出魏文贞公之右者,太宗文皇帝以为镜鉴,时而垂询。其先在隐太子府,献计不用,反复谏之,再不用,望太宗有人君之像,毅然受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