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媚千娇_百媚千娇 第19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百媚千娇 第19节 (第2/4页)

在帝王时代,就是盛世了。

    然而,随着故事推进,就在这一天之内,外边的观众随着主人公的视角才真正了解了那个大唐——繁华盛大是他,海纳百川是他,行将就木也是他!

    每一个人都很爱长安,相信长安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不只是唐人这样觉得,外邦人也这样觉得。但就是这样的长安,光明之下的阴影里,藏污纳垢、暗流涌动。更重要的是,没人觉得这不对,就连主人公在进入那个世界后,也会按照那个灰色世界里的法则办事。他和坏人的差别只在于,他的目的是保护长安。

    已经没人去想长安为什么会有这样浓重的阴影,为什么不革除这些了。

    故事里,除了主人公们外,真正将长安放在心上的人不多,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主人公们守护长安的障碍——其实不能说那些坏人、反派就不爱长安,只不过他们有许多更想要的东西。

    再者,很多人也下意识地觉得长安不会那么轻易完蛋!哪怕他们一再牺牲、践踏长安,他们也认为那不过是小事,长安这座天下第一的城市,甚至说大唐这个天下最伟大的国家,是不会因为这么点儿小事动摇的。

    他们却忘了什么叫‘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更何况,大唐和长安没有他们想的那样坚不可摧。就在十年后,一切前因种下的苦果会一次性爆发,让盛世长安再不来,过往一切仿佛镜花水月。

    是的,在《长安十二时辰》的故事里,危如累卵的长安叫主人公们用双手拽住了。那些觉得长安不会有事的人觉得‘不出所料’,长安果然坚若磐石——他们没有看到长安安然无恙的巨大代价,或者看到了,也不觉得有什么,不过就是死了些无足轻重的小人物罢了。

    然而这样命悬一线般的危险真让局外看到了一切的观众捏一把汗,至少站在杨宜君的角度她会想,同样的危机再来十次,或许还会有人挺身而出,拯救长安。但即使能拯救长安九次,也总有那么一次会失败。

    而只要失败一次,一切就完了...事实也是如此,最终大唐盛世没过几年就完了,只能存在于诗家的追忆中。

    旧唐结束不过百年,大唐是最近的一个统一王朝,喜爱读史的杨宜君当然对大唐有着足够的了解...这个时候看《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感触就格外多了。而且光感慨都不够,她还因此动了念头改编一番这《长安十二时辰》。

    故事的主骨架不变,其他的杨宜君也可以自己发挥。

    杨宜君除了可以删改不喜欢的、赘余的部分,增加、润色喜欢的内容,还可以对剧中不符合认知的东西进行修改...杨宜君对几百年前天宝盛世的了解也不见得是真的,但总比更晚的后世人准确。

    她写这个也不是图什么,就是看完了剧,兴之所至。自己写了自己看,图个高兴。另外,还夹杂了自己的私货,一些她对旧唐衰败看法的私货。

    因为有‘底稿’在,写的倒是挺快的,这些日子总攒了六七万的稿子了,内容也有一半了。杨宜君估摸着短则半月,长则一个月,改编版的《长安十二时辰》就能收尾了。

    午后闲适又静谧,杨宜君吃完栗糕之后又写了快一个时辰,便估摸着今日差不多了。放下笔来,一面揉捏手腕,一面远看,保养目力。

    她这院子里也是有梧桐树的,他目之所及就看到了梧桐落叶——所谓‘一叶知秋’,梧桐是对时令变化很敏感的树木,入秋之后往往很早开始落叶。到此时深秋,落叶不绝,更是萧瑟。

    虽然院子常有人收拾,但这会儿地上的梧桐落叶也挺多的。

    杨宜君想到了什么,便拿了一只绢袋走出去。

    原来在旁边松树下坐着做针线的平儿见她出来,忙站起了身:“娘子怎么出来了,可是要什么?书房里没叫人服侍么?”

    杨宜君在书房里用功时,有时是无妨的,有时却会特意不叫人伺候,以免分心。

    “无事,你只管自己就是了,我收些梧桐叶去。”说着,杨宜君蹲下拾叶子,都是挑选枯黄易燃、干净完整的,放进绢袋中,不一会儿便盛了满满一袋。

    平儿不可能见杨宜君在这儿做这个,自己自顾自做针线,便也放下了针线与杨宜君一起。一面拣那好叶子装进绢袋,一面道:“娘子这是要压花?还是要用梧桐来写诗?”

    压花可以做书签、做装饰,杨宜君是做过的。至于写诗,古人有枫叶、梧桐叶留诗的典故,那也是极为风流的。

    “不做那个,哪有恁风雅!今次却是要‘焚琴煮鹤’的。”杨宜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