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节 官制 (第1/8页)
第三节 官制 晋、南北朝之官制,盖承汉、魏而渐变。汉初官制,皆沿自秦,秦则沿自列国之世,不尽宜于统一之局,其后乃随事势而迁移,此自西京至南朝之末皆然。拓跋氏起北方,其为部族时之规制,已见第十一章第二节。佛狸以降,模仿中国,稍有建置,实亦非驴非马。王肃北走,孝文用之,以定众职,则几与南朝无异矣。北齐因之。后周大祖,以为汉、魏官繁,思法周礼。大统中,命苏绰掌其事。未成而绰卒,卢辩继之。依《周礼》建六官,置公、卿、大夫、士。并撰次朝仪,车服、器用,多依古礼,革汉、魏之法。于魏恭帝三年行之。其后世有损益。此实不切于时务,故至宣帝嗣位,而内外众职,又用秦、汉以来之制焉。(见《周书·文帝纪》魏恭帝三年及《卢辩传》。《辩传》云:先是已置六卿官,为撰次未成,众务犹归台阁,至是年毕,乃命行之。又《崔猷传》言:猷与卢辩创修六官。薛寘、裴政,亦尝参与其事,皆见本传。《武帝纪》:保定元年,正月,己巳,祠大庙,班大祖所述六官,盖至是而其制始大成也。) 相国、丞相,自魏、晋以来,已非复寻常人臣之职。(汉献帝建武十三年,置丞相,以魏武帝为之。文帝代汉,其官遂废。此后为之者,如晋之赵王伦、梁王肜成都王颖、元帝、南阳王保、王敦、王导,宋南郡王义宣等,皆非寻常人臣。其为相国如晋景帝、宋武帝、齐高祖等,则篡夺之阶而已,齐世相国,与大宰、大保、大将军并为赠官。陈丞相、大传、大司马,亦为赠官。)晋取《周官》之说,置大宰、(以景帝讳,改大师为大宰。)大傅、大保,而汉世三公之官仍存。(大尉、司徒、司空。)其大司马、大将军,汉世与大尉不并置者,(汉灵帝末,以刘虞为大司马,而大尉如故,非恒典。)至魏亦各自为官。晋武帝即位之初,尝八公同时并置。而开府、仪同三司,骠骑、车骑、卫将军,伏波、抚军、都护、镇军、中军、四征、(征东、征南、征西、征北。)四镇、(镇东、镇南、镇西、镇北。宋世又有安东、安南、安西、安北,谓之四安,平东、平南、平西、平北,谓之四平。)龙骧、典军、上军、辅国等大将军,左、右光禄、光禄三大夫,开府者皆为位从公。诸公及开府位从公者,皆得置官属,此实多费无谓,故自隋、唐以降,遂专以无官属之三师为荣宠也。后魏放南朝之制,亦有三师、(大师、大傅、大保。)二大、(大司马、大将军。)三公、(大尉、司徒、司空。)特进、仪同、开府、左、右光禄、金紫、银青光禄及诸将军之号,以褒赏勋庸,而北齐因之。孝庄初,拜尒朱荣为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上。又拜大丞相、天柱大将军,而以元天穆为大宰,此亦非寻常人臣之职矣。北齐乾明中,置丞相,河清中分为左、右。然赵彦深、元文遥、和士开同为宰相,皆兼侍中,则实权初不在是也。后周初置大冢宰。后置左、右丞相。大象二年,又以隋文帝为大丞相,而罢左、右丞相焉。 治理之权,实归台阁。尚书有令、仆。令职无不总,仆射副令,(置二则为左、右仆射。令阙则左为省主。)又与尚书分统诸曹。(汉世尚书,虽有曹名,不以为号。灵帝以梁鹄为选部尚书,始见曹名。及魏,改选部为吏部,又有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凡五曹尚书、二仆、一令为八坐。及晋,置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六曹。咸宁二年,省驾部。四年,又置。大康中,有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为六曹。惠帝世又有右民,尚书止于六曹,不知此时省何曹也。渡江有吏部、祠部、五兵、左民、度支五尚书。祠部尚书,常与右仆射通职,不恒置。宋高祖初增都官曹。其起部尚书,营宗庙宫室则置,事毕则省。)又有左、右丞,佐令、仆知省事。郎主作文书,分曹数十。(魏世凡二十三,后为二十五。晋武帝时三十四,后为三十五。置郎二十三人,更相统摄。江左初十七,后十八,最后十五。宋初十九,后二十。梁二十二。)下有都令史、令史等,分曹如尚书。正始以降,俗尚玄虚,丞、郎以上,簿领文案,不复经怀,皆成于令史之手焉。(姚察说。)录则尚书权重者为之,不恒置也。尚书为庶政总汇,然自魏、晋以后,又不敌中书、门下之亲。中书者,魏武帝为魏王,置秘书令、丞,以典尚书奏事。文帝代汉,改为中书。置监、令,以刘放、孙资为之。其后遂移魏祚,事已见《秦汉史》。晋因之,各置一人。魏文帝又置通事郎,次黄门郎。黄门郎已署事过,通事乃署名。已署,奏以入,为帝省读书可。晋改曰中书侍郎。晋初又置舍人及通事。江左令舍人通事,谓之通事舍人。掌呈奏案章。后省,以中书侍郎一人直西省,又掌诏命。宋初又置,而侍郎之任,遂寖轻焉。(见第十章第四节。)魏文之置中书令,秘书改令为监,以掌艺文图籍。明帝大和中,置著作郎,隶中书省。晋武帝并秘书于中书,而著作之局不废。惠帝复置秘书监,著作改隶焉。后别自置省,而犹隶秘书。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