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夫君是国宝级科学家 第59节 (第2/3页)
定侯一起进宫,安庆帝把奏折给二人看,“周城赈灾,二位爱卿看谁去合适?” 九月份南方雨水奇多,那边秋收粮产又不高,百姓苦不堪言,知府不敢谎报,奏折上语气惶恐,生怕降罪。 安定侯道:“说起来莞城离周城很近。” 安王点了点头,别的不说,裴殊赤子之心,一心为百姓着想,他去安王是放心的。 第六十一章 别离晋江文学城独发…… 让裴殊去安庆帝的确放心,只是裴殊可有这个本事?总不能因为他种地种的好就让他去赈灾。 有赤子之心是好事。 安庆帝道:“安定侯,朕命你为赈灾大臣,即刻前往周城,传朕旨意,命裴殊协助调度,开仓赈灾。” 远水救不了近火,赈灾只能就近调粮,朝廷征税,都在各城的粮仓里,以防有要紧事发生。 古往今来有旱灾涝灾都是这般做。 安定侯跪下领命,安王半月之后还会回西北,却是帮不了什么忙的。 安庆帝召安王过来,是为了西北战事,开春之后大大小小打了十几场仗,赢多输少,北境之地的异族人不敢再犯,西北抓紧修建城墙,再过个十几年,御朝国力再强盛些,日子比如今还会好过。 此间有裴殊的功劳。 粮草充足,而北境一带冬日苦寒,吃的也少,他们茹毛饮血,冬日龟缩着不出来,安王想打一仗。 安庆帝道:“你若有把握,就打,粮草你顺便带走。” 光裴殊的庄子就有二十万斤的稻米,三百万斤的麦子,再加上红薯,蔬菜足够将士们过冬了。 其他地方征上来的税不能只养军队,还有他用,等西北粮草用完再说。 这些安王都明白,他弯腰行礼,“臣遵旨。” 安定侯从御书房出来,回家收拾了行礼,就快马加鞭,带着圣旨前往周城,半个月的路程,让他压到了八天,他先到莞城落脚,然后命下属去漳渝县把裴殊带过来。 安定侯年纪大了,马背上八天,日夜不休,腰疼腿疼,他老毛病又犯了。 裴殊等天黑才到驿站,安定侯说明来意,“你只需协同调度莞城粮草,事情不多,就是得多跑几趟。” 裴殊点点头,看安定侯脸色发白,问了句:“侯爷身子可好?” 安定侯扯扯嘴角,颇有些无奈,“老毛病了,还以为是年轻的时候,无碍,这边劳烦你了。” 调粮最为麻烦,一道道手续下去,就要耽误些时日,而且,各地粮仓里的粮食是有数的,赈了灾,若自己这边出事了就麻烦了,有时候调粮当地官员还会推三阻四。 裴殊摇摇头,灾情为重,不过他得给顾筠写封信,说一声,以免他担心。 裴殊没什么别的怕的,但是显然怕上写信了。 他字不好看,勉强写下来已经不容易了,给顾筠写信,一篇下来没一个好看的字,在喜欢的人面前也怕自己不够好的。 不过裴殊还是写了,上面写了自己要去干啥,归期不定,又叮嘱了顾筠几句,说不用担心他。 写完信,让虎子快些送回去,明早再过来,裴殊就在驿站住了一晚上。 裴殊以为三五天的功夫也就把事办妥了,但他委实没料到,光调莞城的粮食就用了八天。 其中有两个地方,还谎报了粮收,说起来,这事儿和裴殊还有一点关系。 镇县县令一脸惶恐,镇县粮收是晚几天报上去的,他是看玉屏州漳渝县粮产太高,怕上头降罪,就报高了一些,也就多了四十斤,可是粮仓却没有那么多的粮食。 裴殊听完阵阵头疼,吴县令也是开眼了,问裴殊这咋办,裴殊道:“直接报上去,上头人会处理的。” 他可没这胆子给瞒下来,也没本事把这事压下去。 镇县县令哪儿能想到就这么一个小小差错就把自己给断送了。 裴殊负责的事做完了,护送最后一批赈灾粮去周城,这边雨已经停了,九月初,已显秋寒,不过天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