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七零之走出大杂院 第7节 (第2/3页)
,两个孩子二十六块包吃包住,自己节省些一个月花十五块,这样每个月耗用算四十好了,一千块也可以用两年。 再说这两年时间,她还能干等着没钱用?找不到工作去做一些零工也行。 以后这世道会发生大变化,只要人肯吃苦,怎么着都能弄到钱。 再说,比起两个孩子的心理健康,这一千块算什么。 陈翠月看她这样,还想再劝劝,顾舜华却道;“妈,我去趟知青办,问问情况。” 陈翠月:“行,你去试试吧,你这孩子打小儿就认死理儿,不撞南墙不回头!我和你爸先去上班,等回来再说这事。” 顾舜华没理会。 她也没精力和她吵。 孩子困了,睡着了,她其实也困,但她不能睡,也没心思睡,她得赶紧去知青办,看看自己这户口的事怎么整。 这当然不是去一趟就能落听的事,但她有心理准备,这就得磨,实在不行她去知青办哭。 她的孩子回不来首都,这不是她的错,不是首都人的错,是这个时代的错,她得纠正回来。 所以她连多余的眼神都没有,收拾了下东西,稍微梳了头发,洗了把脸打起精神,拿着材料出门。 出了门后,就碰到了乔秀雅,正拎着一个挎包也打算去上班。 顾舜华便觉得晦气,碰到谁不好,偏碰到她。 乔秀雅之前丢了面子,总是想找补回来,便故意大声说:“舜华,你就听我一句劝吧,赶紧把孩子送回去,带着孩子,你落户口的事没门!” 顾舜华看了一眼,笑着道:“乔姨,劳烦您操心了。” 胡同里长大的孩子,客气话当然张口就来,但是听不听的,就两说了。 乔秀雅:“你啊你,性子也太倔了,早晚有你受罪的时候。” 顾舜华笑道:“这眼看就上班了,您可别耽误了,乔姨您先忙,我去去就回。” 说完直接走人了。 这驴头不对马嘴的,乔秀雅看得心里窝火,撇嘴:“这孩子像什么话!真是没半点规矩,咱胡同里的老礼儿全都没了!出息!” 说完,打眼看了看几个也打算上班的,赶紧凑过去,她得和大家多嘀咕嘀咕,大家就等着看热闹吧,落户口?没门! 顾舜华先过去了知青办,知青办手握着知青的生杀大权,知青回城,必须拿着自己的回城证明请知青办给开一个落户证明,才能拿着这个证明去派出所落户口。 这时候知青办人不少,都在大门外的墙上找自己的名字。知青手里的回城证明开出来后,户口档案所在地就会把知青的档案发给接收地区,知青办收到知青的档案,才能开落户证明。 顾舜华也跟着大家伙找,很快便看到了自己的名字。 她忙进去,先排队,排到自己后,便和知青办的办事员说了自己名字,又交上自己的材料。 看着办事员一张张翻过自己的材料,又用笔在一个表格上记录,顾舜华提着心。 这一步很关键,如果能这么糊弄过去,稀里糊涂落了户口当然最好。 可办事员终究是停下了动作,皱着眉头,仔细看了看,才抬头问:“你怎么还带着两个孩子?” 第9章 落户的困难 听到办事员的话,顾舜华原本的侥幸便烟消云散了。 她和办事员说了自己的情况,办事员听了后,先是一脸为难皱着眉头看了一会儿,后来让她等等,说是要和知青办主任商量下。 知青办主任姓孙,顾舜华倒是看着眼熟,后来想起来,是她同学孙嘉阳的三叔,早些年见过,就忙提醒着自己是谁谁谁。 孙主任拍拍脑袋,也想起来顾舜华了,便寒暄了几句,知道顾舜华是从内蒙兵团回来,连连叹息:“不容易,这些年不容易。” 他侄女孙嘉阳也下乡了,年初才回来,也是办的病退,不过他侄女没结婚,顺理成章回城了。 说起落户口的事,孙主任皱眉,为难地说:“你这事儿可不好办,没这方面的政策啊,我们办事,全都是按照规章制度来,上面下了通知,我们照着办,你这个情况我们没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