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三回 遵义会议换舵手 四渡赤水出奇兵( (第2/3页)
战,打退了敌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在死尸堆里、炮弹坑中与敌人反复争夺阵地。军号凄厉,白刃搏击,双方在十余里广阔的战线上搅成一团,硬冲硬拼,打得无比残酷、壮烈。红军虽给敌以重大杀伤,但自己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湘江两岸,摆满了层层叠叠的尸体,江水奔腾,翻卷着滔滔殷红的血浪。 空前激烈的阻击战坚持了五个昼夜,中央机关和红军大队拼死渡过了湘江。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奉命撤出阵地,向西延地区撤退。但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和红八军团却因浮桥被敌机炸断,而受阻于湘江东岸;虽经英勇奋战,予敌以重创,但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大部壮烈牺牲。真个是:血染黄沙土成泥,尸壅湘江水不流。湘江战役,红军损失极其惨重,由八万六千人锐减到三万五千人。 站在湘江西岸,面对江面上漂浮的密密麻麻的红军尸体,生性冷酷、铁石心肠的林彪忍不住泪如泉涌;性格刚毅、威武顽强的彭德怀忍不住失声痛哭。何以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湘江血战最伤悲,中央红军突重围。五万将士捐生命,纵使铁人也泪垂。 中央红军主力突破湘江封锁线,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使蒋介石消灭红军于湘江东岸的计划彻底破产。但红军也遭受了空前的惨败,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此时,李德一面唉声叹气,一面诿过于人,粗暴地训斥各级指战员不会打仗。博古感到自己责任重大,一筹莫展,于惊慌失措中与李德商定,命令红军向北前进,企图与湘西境内的红二、六军团会合。 湘江惨败刺痛了每个指战员的心,部队中怀疑、不满的情绪明显增长,很快达到了顶点,没有人再盲目执行博古和李德的命令,而是开始了公开的抵制。行军途中,几乎每个人都在反问:“第五次反围剿以来,为什么红军迭次失利?现在又为什么濒临绝境?”“谁是葬送苏区的败家子?” 钟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在无数次的反思、总结、讨论、争辩中,广大指战员逐渐觉醒,认识到了教条主义者的危害;是他们葬送了苏维埃共和国,是他们造成了一连串的失败,是他们排挤了毛泽东的正确指挥。部队中逐渐出现了公开的议论:“毛泽东是正确的,在他的指挥下前三次反围剿每战必胜。”“只有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才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只有请毛泽东重掌军权,红军才能转危为安。”李德纵有万只手,也难捂住众人口。 此时,蒋介石已觉察到中央红军主力要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意图,集结了近二十万军队,设置了四道防堵线,阻止红军主力从湘黔边境北上。他频频发出电令,调兵遣将,精心布防。然而,蒋介石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的命令全被红军总部的无线电台截获、破译,成了公开的秘密。可笑的是,博古、李德在掌握了敌人的部署后,依然固执己见,强令红军北上,向蒋介石布置好的包围圈里钻。 又是千钧一发之际,毛泽东不再沉默,他和张闻天、王稼祥商议后,向中央政治局提出建议:“放弃北上计划,改变战略方向;立即向西挺进,到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去。”博古、李德接到建议后大发脾气,但却无人理睬;继而垂头丧气,撒手不管。于是,指挥红军、决定去向的责任全落到了周恩来的肩上。 周恩来完全赞同毛泽东的建议,在通道县城召集中共中央负责人紧急会议,特邀毛泽东列席。会议由周恩来主持,博古、朱德、张闻天、王稼祥、李德等人参加,着重讨论战略性的方向问题。博古、李德不顾敌情变化的客观实际,顽固地坚持北上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毛泽东据理反驳道:“两个月前,敌人在湘西兵力空虚,应该北上,但却坐失良机。现在敌情有了重大变化,若再北上湘西,将会陷入敌军重围,后果不堪设想。”“根据总部电台破译的敌军电报表明,蒋介石已调集了六倍于我军的兵力,在湘西构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