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38节 (第1/5页)
三个名字一报,身份立刻得到了证明。大食人即便再有手段,也不可能同时仿冒得了户部侍郎宇文德、中书舍人宋昱和疏勒大都督周啸风三人手迹。况且王洵身边,还有宇文德和宋昱两人的亲弟弟在场。 沙千里和黄万山却不肯松手,抬起头来,以目光征求王洵的意见。只要后者给个稍稍明白些的暗示,立刻就让信使及其随从自人间蒸发。王洵现在也是心乱如麻,抚着额头发了好一会儿傻,才摆摆手,精疲力竭地吩咐,“别难为他。让他先把几封信呈上来,咱们好验明真伪!” “是,是,王都督明鉴!”身处虎狼之穴,信使丝毫不敢有怨言,连声答应着,从破烂的衣衫中,摸出了三封散发着汗臭味道的信,双手逞到了王洵眼前。 信的封口,都用火漆粘着。王洵见其中两封信的收信人不是自己,便将其推给了宇文至和宋武,自己只打开第三封。 “这个时候了,还分什么你我!”宇文至和宋武急得直跺脚,拆开属于自己的那封信,直接摊开在了帅案上。“大伙都看看,里边也许有咱们需要的内容!” “也好!”王洵在六神无主的情况下,最是从善如流,把属于自己的那封也摊开,与前两封放在了一排。“大伙都别客气了。事情紧急,咱们顾不了太多!” 闻听此言,众将也顾不得避嫌,纷纷围拢上前,举目扫视。看笔迹,这三封信的确分别为宇文德、宋昱和周啸风三人所写。其中宇文德的话语最为急切,用几近哀求的口吻,敦促自家弟弟宇文至,一定要说动王洵领兵回京,保护圣驾的安全。宋昱的信则委婉了许多,先约略说明了眼下中原地局势。然后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为由头,请宋武劝说王洵早做决断。暂时放弃大宛,日后还有机会再夺回来。一旦中原局势继续糜烂下去,恐怕大宛都督府也就成了无根之萍,早晚会毁于突如其来的风暴。 第三封信,是周啸风匆忙所写。他坦率的告诉王洵,叛军已经快打到了潼关之下,长安城危在旦夕。安西军大部分兵马都奉命东返,前去拱卫京师。如今还留在疏勒的,已经不足五千。所以王洵无论是决定奉旨班师,放弃大宛。还是准备无视朝廷的乱命,继续与大食人周旋。都需要仔细考虑后方安危。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盟友。闻听中原动荡,先前对大唐唯唯诺诺的回纥人、羌人、吐蕃人,甚至王洵熟识的楼兰人,都可能会趁火打劫。而留在疏勒的区区数千安西军,自保尚不暇,短时间内,不可能再给予大宛方面任何支持。 换句话说,如今的大宛都督府,已经彻底成了一支孤军。只要回纥人将葱岭一线的通道切断,大伙就要四面受敌! “怎么会这样?!”看完了信,众将面面相觑。“大唐,大唐……” 大唐国运,去年分明还如日中天来着!在场人中,面色最难看的顶数麦尔祖德、阿里依和马宝玉三个。前者整个家族的荣辱,都依附在王洵身上。而后两者,则相当于被扣在大宛军中的高级囚犯,如果想避免今天的消息走漏到大食那边,王洵此刻的最佳选择,就是杀人灭口。 然而王洵眼下却没时间顾及到这三个人的想法,皱着眉头思索了好一会,突然低声向信使询问:“你来之前,叛军究竟打到了什么位置?封帅呢,按周将军所言,他不是跟高帅合兵一处了么?怎么还顶不住安禄山?!你仔细跟我说说,把你知道的全告诉我!” 按常理,对方奉皇命而来,既然身份确认无误,就应该被引到上座。王洵若是想打听消息,就得把态度放端正些,而不是以命令的口吻。可眼下,双方谁也顾不得这些繁文缛节。特别是信使,因为不敢确定王洵会不会奉诏,声音都吓得变了调子,“下官,下官,下官奉命前来传旨之前,只是龙武军中的一个校尉。从没,从没上过战场,对,对武事并不太清楚…..” “谁要你说这些。你只是说说你知道情况!”王洵被绕得心烦意乱,拍打着桌案催促。 “下官,下官不敢,不敢乱…..”信使的话愈发啰嗦,身体在疲惫和恐惧的双重打击下摇摇晃晃。 “叫你说,你就说。”王洵皱了皱眉,不怒自威,“来人,给他搬张胡床,顺便拿些葡萄酒暖暖身子。还有外边的随从,也每人先发一坛子葡萄酒,两块肉脯。你放心,我即便不奉诏,也不会把你怎么样!” “是,是!”得到了王洵的承诺,信使的心终于安定了些,理了理思路,低声陈述,“我在京师听人议论,说安禄山起兵突然,朝廷开始根本不信他会造反,所以丝毫没有防备。待叛军都快过黄河了,才仓促派封矮,不,不不,封节度去河南募兵抵抗。却又怕,怕封,怕封节度跟安禄山有交情,不肯把地方上兵马完全交给他。另派了毕思琛去驻守洛阳,顺道监视封常清。然后,封节度就败了,毕思琛干脆投降了安禄山,把朝廷拨付的五万大军,也当做了见面礼。然后,安禄山就高歌猛进,多亏了河北的颜家父子突然起兵,在背后绊了他一下,要不然,要不然……” 他此刻又累又怕,一番话说得毫无条理可言。但王洵等人,还是听了个大概。又想让人抵挡叛军,又不给予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