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55页 (第2/2页)
至少有六把。木兰琵琶作为素净紫檀木乐器,很平凡、很普通,唯独它的雌雄双蕊源自《木兰辞》主题,又雕刻了木兰花,楚先生才将它们带进了遗音雅社,与夫人郑婉清一起,为重谱乐府诗出力。” 乐器本身的价值不可考。 但是木兰琵琶的流失,带着两位优秀的音乐家,消失在历史洪流,就成为了钟应和师父最深的牵挂。 钟应没能去过美国,可师父告诉他,华人互助会至今有楚书铭、郑婉清及女儿楚芝雅的合照。 他们顺利到达了美国,顺利的找回了木兰琵琶,顺利的登上了回家的邮轮…… “但他们没能顺利回家。” 钟应的讲述总是平静。 然而,厉劲秋每一次听,都觉得心跳抽痛,常常与消失多年的音乐家共情。 “这么多年,并不是只有我和师父在找这些乐器。” 钟应不过十八岁,说出来的故事,绵延了近八十年。 “清泠湖商会、清泠湖大学音乐学院、清泠湖音乐协会、美国华人互助会都在一起寻找它们。大家买回来、借回来的琵琶,挂满了音乐学院的乐器室。” 钟应手上没有楚郑夫妇的资料,但他每次走进音乐学院的乐器室,都能见到墙上挂满了琵琶。 法国拍卖行的玳瑁轸,意大利私人收藏的玉四品。 他站在那面琵琶墙前,感受到无比的震撼,还有跨越了光阴的惆怅。 因为它们代表着长达数十年的努力,以及背后不肯放弃的身影。 那些他并不认识的前辈们,耗费了金钱、精力,只为了带回琵琶,像是琵琶寄居了楚郑夫妇的亡魂,渴望着魂归故里。 “遗音雅社的乐器,就像我们走失的家人,如果我们不找它们,它们可能永远回不了家了。” 厉劲秋看着钟应,像看到了许多人。 他仿佛也见到了满墙相似的木兰雕花琵琶,终于知道,钟应为什么会如此执着于十弦雅韵。 因为那张藏在贝卢手上的古琴,可能是他唯一能够确定踪迹的乐器。 遗音雅社其他乐器,就跟这琵琶似的,沧海一粟,大海捞针。 “所以你的曲子里,不止是纪念死难者,也在纪念战争中消失的人。” 厉劲秋感受到的那份希望,更加具体,“无论是战争中流失的遗音雅社乐器,还是毛特豪森死去苦难者,你都期望着自己能够在一切还没发生的时候,拯救他们。” 钟应笑着看他,终于体会到藏在音乐里思绪,被人完全了解的快乐。 “因为我们遭遇过相同的灾难,任何一个遭过难的人,都不会愿意见到历史重蹈覆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