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2页 (第1/2页)
钟应在看《乐府诗集》。 他从小就看遗音雅社留存的资料,里面的内容大多是沈聆二十岁后撰写的,语气格外学术。 这还是他第一次见到年纪更轻、心性稚嫩躁动的小沈聆。 一本没多少页的线装书,打开就能见到每一首诗后面或多或少的批注。 《景星》:甚好! 《箜篌谣》:知音难寻,贵在交心。 《战城南》:思及朝廷、政府愚昧无知,割地赔款,向列强低头,是我便要揭竿而起,学太平! 钟应看得笑出声,他不由自主去翻看了出版日期:民国十六年。 那时候的沈聆约莫十五十六,心怀赤忱,从这句话批注,都能感受到他藏在心底少年不知愁的快意恩仇。 钟应想了想,往后翻了翻。 只见《木兰辞》旁,少年人表露无遗的一腔热血—— “古有女儿替父从军,我堂堂男子只能躲于一室,抚弦奏琴,着实可气!” 钟应记得,民国十七年,也就是1928年,沈聆的小叔悄悄从军投共,他也闹着要去,被老太爷抓住了,好一顿家法伺候。 看这批注,钟应都能想象一个愁眉苦脸、满腔义愤的少年,闷闷不乐的关在房间里翻看《乐府诗集》,在品读木兰从军时,有感而发,奋笔疾书。 这样直白稚嫩的沈聆,钟应还从未见过。 樊林留存的资料,都经过沈聆的精心挑选。 无论是书籍、乐谱,还是沈聆的日记,都透着历经战争后成长的青年,成熟稳重的语气。 钟应翻看着自己并不熟悉的少年沈聆,勾起嘴角扬了扬手上的诗集,问道: “师父,为什么沈老太爷会把这些东西一起给贝卢?” “怕抄家的时候,沈先生遭罪吧。” 樊成云在翻看贝卢日记,说道:“贝卢日记里面写了一点,说沈先生被抓走的时候,自己父亲提出要帮忙保管贵重物品。沈家拒绝了几次,最终带着东西登门。” “我只能猜,是老太爷舍不得毁掉这些存本,又为了安全,所以把它们连同古董、古琴一起,请贝卢保管。” 说着,他长叹一声,“虽然日军不一定识字,但伪军比日军更可怕,他们如果翻到这些,必然会断章取义,拿去领功,沈家就什么都留不下来了。” 钟应听完,埋头再翻几页,果然能在《十五从军征》这样的战争诗旁,见到小沈聆怒斥日本人的感慨—— 说什么保护日侨,却杀我百姓、占我土地、征我徭役,古有“十五从军八十归”,今人济南无命还! 字字血泪,透着十五六少年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赤胆。 沈老太爷做的也是万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