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姚家弄风云1 (第1/2页)
黄梅天,气温至少有八十三度,海上、苏州河与黄浦江的水气蒸腾上去,雾蒙蒙变成水滴碎碎地洒下来,出了汗也干不掉,令人皮肤上湿漉漉、黏腻腻,好比是糯米粉上裹猪油、麦芽糖上滚芝麻,浑身难受。 王老烟是神仙难救,贵子便偷走了他袖中的钱袋。贵子是外厨房的灶王爷——光棍汉一个,跑江湖无牵无挂,到火车站买一张最贵的车票,既然是跑路,那就越远越好。他一上车就蒙头大睡,一连浑浑噩噩地睡了四五天,直到茶房前来驱赶,才发现已经到沪。 上海有十丈软红、十里夷场,是通五洋、连九派的世界都会,行走在地面上三步撞见一个宁波老板,五步路过一个罗宋瘪三,适合年轻人去闯荡。贵子拿出老本行的能耐来,在公共租界支了个剃头摊子,可是租界里流行的是去理发馆中烫头焗油,在路边把脑袋剃光只会徒增笑话。他是莽撞粗俗的外乡人、北方佬,听不懂沪语,更不用提苏白和南京官话,老阿婆兰花指一翘:"侬要当心哉,其人行为交关坏!",小阿妹白眼儿一翻:"龌龊了吾新款式额衣裳,伊纲伊戆伊刚!"光是看神态,就能把人臊得无地自容。巡捕房的印度巡捕嫌他有碍环境,就把他押去了救济堂。 救济堂房子顶好,洋人建的,大玻璃花窗红砖墙。住在里面早上吃稀粥、晌午吃稀粥、夜里厢还是稀粥,他一个有手有脚的大小伙子同老幼妇孺一起排队领饭,每每觉得锋芒在背,确不好受。贵子这天一早决定出去找饭辙,不管是窝脖儿的扛包的还是什么苦力,只要能混口饭吃就得了。 做工的人一般上午聚集于闸北,拿摩温在新闸桥路走上一圈,"大鑫纺织厂,工钿日结!""肥皂厂,管吃住!"也多有驳船上的来招水手,只要点个头,就跟着走了。若是运气不好,一上午仍没寻到去处,午后就跑去裕泰、富轩等大茶楼,瞧准穿着体面、独自吃茶的人上前攀谈,"先生,长工短工勤杂小工都可以。"对方说:"某寓公家中椅子坏了,要个木匠。"一拍即合,这单生意就成了。贵子对此并不知情,大早上先在茶楼要了壶满天星,一搭没一搭地喝着,一炷香的时间过去,只见一个抱小囡来吃早点的老爷,也不像是来招工的样子。 这位爷姓姚,是拳师,家中有武馆,怀中抱着的是小女儿。姚七小姐虽然排行老七,可是前面的六个哥哥姐姐都没养活,姚太太快五十了竟然又有身孕,才养了她这千娇万宠的一根独苗。她穿着鹅黄的团寿川绸薄袄、雪白的撒金窄脚裤子,足蹬短靿羊皮小靴,颈子上挂长命锁、金璎珞,头上梳双圆发髻,鬓边戴着湖珠珠排和玳瑁插梳,从头到脚被堆砌在珠翠罗绮之中。谁见了也要赞一声就算是上海的十岁小囡,也可称全国之摩登典范。 姚老爷带她来吃头道汤的阳春面,她却火烧屁股似的不停淘气。 "我想喝汽水",她比比划划地在父亲耳边说道,是她姆妈不让喝的那种:"士多啤梨、汽水!" 姚老爷瞪她一眼,话里有威:"吃面。" 摩登小囡不再吵着要汽水,却绝对不肯听话。她一边拿兜里的话梅咬了来吃,一边从掏出一只澄泥小罐。罐中的小金钟是武馆弟子从岭南带来的单口鸣虫,每天滴滴嘟嘟地连声脆叫,清越得好比黄包车上的舶来铜铃儿,被她视若珍宝,时刻揣在怀中赏玩。她偏着脑袋把耳朵贴在罐上,瞧见坐在角落的贵子,冲他伸伸舌头做了个鬼脸。 贵子今朝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若是能安生喝两口茶也算是偷了半日好闲。结果茶没喝到一半,那边厢呼啦啦晃来几个青皮地痞,穿着白色尖头皮鞋、麻布汗衫,打着辫子,辫梢儿直愣愣朝外,打扮不伦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