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历史风光:一带一路上那些国家的地理人文(套装10册)_第四章 星光璀璨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 星光璀璨 (第3/9页)



    林文庆母校爱丁堡大学

    1887年,学习成绩优秀的林文庆获得了英女皇奖学金,随后进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深造。1892年获得医学内科学士和外科硕士学位。1893年,林文庆从英国返回新加坡。由于他医术高明,辨证施治,很快就成为著名的医生。不过在医学技术落后的时代,他的治疗方法显得很“特别”。这一年,时驻新加坡的中国总领事黄遵宪被诊断患上了“痨病”,看了许多医生都没有治好。黄遵宪心灰意冷,准备向清政府呈文辞职。就在这时,黄遵宪听说林文庆中外医术兼通,就抱着试试的心态请来了林文庆。林文庆虽对“痨病”没有特效药,可他一见黄遵宪由于长期卧床而营养匮乏、体力不支,又知道黄遵宪略懂中医里的“狗肉滋补肺气”,便向黄遵宪说食疗可以对付“痨病”,又说根据自己对犬类动物的研究,狗肉能对肺部起到食疗效果,因此他的处方是让黄遵宪多吃狗肉。

    阿拉伯街是新加坡一条很古老的街,林文庆曾被日本人关在这里。

    黄遵宪听了林文庆的话,像是找到希望,开始大量食用狗肉。黄遵宪本来就视狗肉为美味佳肴,再加上狗肉本身有进补作用。一段时间过后,黄遵宪的体力得到了补充,“痨病”的症状自然消失了。黄遵宪惊喜万分,亲自赠送了一块上书“功追元化”的匾额,赞他“上追二千年绝业,洞见症结,手到春回”,这件事一时被传为了佳话。

    ◎身陷非议的大学校长

    1921年,厦门大学创建人陈嘉庚邀请林文庆到厦门大学担任校长,当时,52岁的林文庆已经是一位功成名就、受人敬仰的实业家了,但他义不容辞地放弃了在新加坡的行医和商业生涯,毅然前往厦门任职。现任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代表校方发言称:“林文庆主持厦大校政16年,也是厦大奠基创业的16年,初步实现了厦大‘南方之强’的办学目标,为厦大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主持校务期间,林文庆大力提倡英语和国学。他曾亲自测试学生的英语口语,并把成绩通报全省,积极推动了当时福建省的外语教学。他还在厦门大学成立了国学研究院,并亲自兼任院长,不遗余力地倡导国学。1934年,厦门大学经费发生危机,林文庆只身南渡,多次往返于厦门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之间,募得了20万元经费,帮助大学渡过了难关。在厦门大学任职的前几年,林文庆不拿薪水,有时他给人看病,所得的诊金也都捐献给了学校。林文庆在厦门大学任职16年期间,在荒岛上建立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高等学府。直到1937年,厦门大学改为国立,林文庆辞职回到了新加坡。这时的林文庆已是一位68岁的老人,几乎两袖清风。

    比达达利坟场大门,林文庆就安葬在这里。

    但这样一位含辛茹苦的校长为什么会遭受非议呢?其中一个原因是1924年,林文庆发表了“尊孔”演说,演讲内容被很多学生视为思想迂腐守旧,不适合带领学校走进新时代,要求他下台。即使如此,林文庆依然在陈嘉庚的支持下筹组了国学院,并亲自担任院长。另外,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新加坡沦陷,回到新加坡的林文庆迫于形势出任“华侨协会”会长,“受日本人差遣”。但后来有历史学家研究发现,林文庆之所以接受了这个耻辱的职务,一是形势所迫,同时也是为了借和日本人合作,保护华侨领袖,并协助接管养老院、孤儿院的工作。研究还显示,新加坡沦陷期间,林文庆始终不甘心受日本人差遣,经常借酒消愁,甚至几次寻死。他还经常用法语对别人说“谢谢”,因为法语“谢谢”的发音与闽南语的“不久就要死了”非常相似(林文庆祖籍福建,精通闽南语),表现出一种厌世的情绪。1957年1月1日,林文庆在新加坡去世,终年88岁。

    随着时间的推移,林文庆的贡献正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肯定。

    橡胶大王李光前

    从清苦孩童到商业帝国的掌舵者,中间的距离有多远,没有人能说清道明。但李光前用自己一生的时间丈量了两者之间的距离。当年,他一文不名时踏进新加坡这片土地,最终打造起了一个拥有橡胶、黄梨等的庞大“王国”,并一跃成为金融骄子。

    华侨中学内的李光前博士雕像

    ◎两遇贵人

    1893年,李光前出生在福建省南安县梅山芙蓉乡,他的父亲李国专原是一名乡里的塾师,后因家境贫寒前往厦门经商,最后又带着李光前前往新加坡谋求生计。这一年是1903年,当时的李光前只有10岁,却不得不跟着父亲乘船出海。深秋时节,海风夹杂着冰凉的空气向这艘船袭来。船上很多人都是从福建背井离乡,要到南洋去谋生计的,个个衣衫单薄,在冷风中冻得直打哆嗦。

    当时,著名的爱国华侨陈嘉庚也在船上,他看到大家被寒风折磨得痛苦不堪,就吩咐仓库保管员:“我姓陈,你通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