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土库曼斯坦 (第4/7页)
尔族地毯和伊奥姆德族地毯。这四个系列分属于四个不同的民族,纹饰和颜色体现了该民族的文化传统,底色多为深红色。如今,土库曼斯坦地毯开始与时俱进,突破了民族传统花式和色彩,织造出诸多新颖时髦又兼具民族魅力的精品。织造于2008年的“金色世纪”地毯,以其301平方米的超大面积及1200千克的重量,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在古代,通过编织地毯,土库曼女性可以尽情展现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地毯编织技术出众的姑娘,会引来十里八乡的小伙子前来求婚。如今,地毯不仅是宝贵的民族艺术财富,还成为土库曼斯坦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国家地毯博物馆:琳琅满目的地毯之家 1993年3月,土库曼斯坦总统尼亚佐夫颁布总统令,宣布建造国家地毯博物馆。这座世界上唯一的地毯博物馆位于首都阿什哈巴德市,占地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展品足有2000余件。博物馆中的展品跨越古今,丰富多样,大到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的“金色世纪”、制于20世纪40年代的“土库曼之魂”等巨型地毯,小到和钥匙扣同等面积且花纹繁密的微型地毯。 在地毯博物馆,可以尽情欣赏土库曼斯坦各个时期的地毯精品,感受地毯艺术古老、神秘的魅力。地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大多拥有一手高超的地毯编织艺术,不仅能织造美丽的新地毯,还能修复陈旧的古地毯。古老地毯的修复工作极其复杂,譬如早期用线编织的地毯,每1平方米的范围内,就有100万以上的节点,十分考验修复人的眼力和技艺。 每一年,土库曼斯坦都要举行地毯节和地毯艺术国际研讨会,节日及研讨会当天,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地毯爱好者和商人云集地毯博物馆,盛况年胜一年。 在集市上售卖的土库曼斯坦地毯 阿什哈巴德 沙漠中的“水城” 阿什哈巴德位于土库曼斯坦南部地区,是国家首都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紧邻科佩特山脉和卡拉库姆沙漠,气候极其炎热干燥,夏季最高气温超过45摄氏度。这个年降水量仅在200毫米左右的沙漠都市,却有着“喷泉之都”、“沙漠水城”的称号。城外黄沙莽莽,城内喷泉晶莹,游人至此,恍若身在水乡。 市中心的地震纪念碑 ◎地震纪念碑:永难忘却的悲伤 阿什哈巴德所在地历史悠久,早期的土库曼人曾经在这里建造过城堡,后来,这里成为土库曼人的聚居地。1881年,沙俄政府为组建后里海军区,在居民居住地上兴建城池,这就是阿什哈巴德市的雏形。建市以后,大量俄罗斯人迁到这里。20世纪40年代,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人口也从最初的3万余人发展到近12万人。 阿什哈巴德市处于地壳运动剧烈的地带,历史上地震频发。为了将地震损失降到最低,曾经这里仅有一层高的房子。苏联时期,阿什哈巴德市建起大批现代化楼房建筑,但是,这一切都在一场大灾难中毁于一旦。 1948年10月6日凌晨,阿什哈巴德所在地爆发了里氏9~10级大地震。地震发生瞬间,大多数居民仍沉浸在睡梦中,反应能力基本为零。震后,整个城市变为一片废墟,死亡人数近11万人,几乎全部居民都在这次地震中罹难。 阿什哈巴德主题公园 独立后,土库曼斯坦为缅怀在大地震中死难的人民,于1998年在阿什哈巴德市中心建立了一座地震纪念碑。白色大理石基座上,一头青铜铸成的公牛奋蹄发力,用角部顶起开裂的地球。一位母亲倾侧在裂缝处,双手托起一个金色的孩子。整座雕像具备极高的艺术水准,将公牛竭尽全力的姿态和母亲绝望吃力的托举刻画得栩栩如生,让观者的心情也骤然凝重起来。地震纪念碑的设计源于突厥民族的古老神话,传说中,地球被一头强壮的公牛顶在头上。母亲与孩子象征着人类的生命代代延续。 纪念碑基座内部设有地震博物馆,馆内展示着地震前后的城市风貌图片。进入博物馆大门,迎面即一座壁钟,指针上的时刻凝固在1点12分——地震发生的时刻。 ◎鲁赫耶特宫:低调的奢华 总统府对面伫立着一座宏伟的宫殿形状建筑,它就是著名的鲁赫耶特宫。这里建有可容纳近3000人的会议大厅,土库曼斯坦国家级会议及大型歌舞剧都在这里举行。 宫殿通体洁白如玉,建筑材质主要为白色大理石。两座完全一样的六边形空心亭对称地护卫在宫殿两侧,和主体建筑形成一个整体。两座六边亭之上均为天蓝色半圆形穹顶,一左一右,与宫殿中部的两个天蓝色穹顶同样大小,遥相呼应。在这四个天蓝色穹顶中央,即宫殿最中央,矗立着一座体积庞大数倍的天蓝色穹顶,穹顶之上,碧绿的土库曼斯坦国旗迎风招展。宫殿正面,十余根大理石圆柱巍然挺立,均匀分割了玻璃墙幕上映照出的景物。整座宫殿与周围建筑群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