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86章 《舌尖》的影响 (第2/3页)
,跟小时候不一样,觉得新鲜,又觉得很亲近。 于四海经常说一些自己写作方面的事情,爆料一些自己熟悉的网络作者的糗事。 葛晓曼会说一说上大学后的经历,还有毕业后如今的工作。 “工作好无聊,真想啥也不干做一条咸鱼。” 葛晓曼就经常如此抱怨。 不过,她对待工作还是挺认真的,虽然人长得比以前漂亮了,但是依然像以前那样充满不服输的韧劲儿。 当她升到小主管的时候,就对于四海说:“要不要来我这里旅旅游,顺便跟我一起庆祝一下升职加薪?” 于四海当即答应,然后收拾收拾行李就奔大东北的一座城市而去了。 那座城市,离于四海的老家,两千二百多公里。 他家是刚刚转冷,大东北已经是冰天雪地了。 俩人好几年没见了,其实跟网友“面基”差不多,于四海既兴奋又忐忑不安。 到了之后,见到姑娘,回忆与现实重叠,站在冰天雪地的城市,却像是有暖流在心里涌动。 姑娘带着他游览了一下这个号称冰城的地方,然后俩人找了地方吃顿热气腾腾的火锅。 “你一个人在冰城适应吗?怎么不回老家那边发展?咱们省城,现在发展的也不错啊。” 吃饭之余,于四海就看似随意地问了这个问题。 姑娘想了想,说道:“以前是为了一个人想留在这座城市,后来,就只是单纯为了自己才留在这里,毕竟有几个要好的朋友,还有自己虽然不太喜欢,但是可以胜任的合适工作,如果回到老家,还要再重新去认识人,去适应各种圈子,想想就不太愿意回去。” 于四海说道:“不想回就继续在冰城呆着吧,我觉得这里还不错。” 在冰城呆了一周,于四海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回到老家之后,于四海继续投入到写作事业当中,只是,偶尔会疯狂想念那座城市,以及那座城市里的那位叫做大碗的姑娘。 就是在一月的某一天深夜,他看到了葛晓婉在校友网发布的一条动态。 “看了最新一期的《舌尖》,馋到不行,点了份外卖,杨国富的麻辣烫。没想到点多了,怎么吃都吃不完,好浪费啊!” 于四海忍不住在下面写了条评论。 “好饿,我想吃。” 然后,姑娘很快回复道:“你来啊,给你留着。” 于四海没继续回复,而是将行李匆匆收拾了一遍,打了一辆车就奔机场而去。 好在现在不是什么旺季,从他老家这座城市很容易搭乘飞机到冰城,当然,重要要从平京转机一次。 因此,到了第二天白天八点,于四海才敲开了葛晓婉的房门。 妹子此时正刷着牙,准备洗漱完毕去上班。 看到门外的于四海,眼珠子都瞪大了。 “你来干嘛?!” “你不是让我来吃麻辣烫吗?” 葛晓婉像看二傻子一样看着于四海:“你跟我俩闹呢!吃什么吃,我早扔了!” 于四海:“……” 后来,在一月份的某一天,百家中文网要邮寄过年大礼包,在复核重点作家的信息时,发现于四海的地址变更了,从南方的一座内陆城市,变成了大东北的冰城,从那以后,一直没在发生变动。 …… 《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在陈野的意料之中。 在如今的互联网大发展时期,虽然说信息大爆炸,但是在内容上依然十分稀缺。 即便制作再多的内容,也无法满足网友们观众们日益增加的需求。 何况,现在的内容制作很滞后,尤其是纪录片方面,根本就没几部值得一看的纪录片。 此时,《舌尖上的中国》横空出世,制作精良的画面,生活化与人文气息相结合的风格,瞬间就吸引了大批观众。 再加上陈野利用酷比网、博客网(微博)、校友网等平台有目的的宣传引导,一时间,《舌尖上的中国》成为全网热议的话题。 吃是大吃货国的永恒主题,像葛晓婉这样的观众,看过《舌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