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贵女_第62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2节 (第3/4页)

得她善待了这里的人,有点儿把大家当自己人的意思,于是大家也就对她有了相当的好感。

    若不是陈嫣是个女子,恐怕这就是她的一笔资源了!汉时许多地方有名望的家族都是这样开始根植乡梓,这才有了后来的名望势力!

    平白得了好名声,陈嫣虽然也挺高兴的,但并没有太放在心上。最近这段时间她跑蚕房比较多,正在指导一场技术革命!

    她的主要工作是通过口述和画图,让工匠按她的意思修出合适的烘茧灶!

    陈嫣其实是很清楚养蚕缫丝的工艺流程的,一个是她上辈子所在的乡村依旧有一些年纪大的婶婶奶奶会自己养蚕做被子、做绵背心之类,所以耳濡目染心中有数。另一个是她做视屏的时候,完完整整亲自上手了一次古法养蚕缫丝,可以说是记忆犹新!

    其他工艺上的进步先且不谈,因为很多改进都不是一句话的事情,而且也不见得适合西汉时的纺织工艺——技术进步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大跳跃的,陈嫣了解的是明清时期流行的技术,和汉代技术隔着好远呢!步子迈的太大的话,说不定会扯到蛋!

    但有一个技术,陈嫣确定能够用上,而且直接利益可能也最大!

    那就是烘茧技术!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并不属于养蚕缫丝的流程,但这一技术又确实与养蚕业联系紧密。

    很多人不知道养蚕缫丝的流程,只知道蚕结茧之后热水去煮,然后弄破蚕茧,摘掉已经死了的蚕蛹,最后缫丝。

    但很多人忘记了,养蚕这个活动只能在春夏两季,秋冬没有桑叶,养个球球啊!那么秋冬时纺织所用的蚕丝是从哪里来的?那就只能是春夏时积攒的了。

    但这里有一个小小问题,要如何积攒呢?如果将所有的蚕茧煮好,然后纺成丝线,留待秋冬备用,听起来是可以的。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儿…这么短的时间无法准备出全年所需要的丝线。更何况纺线车和织机一样,也是全年运转的!

    蚕茧需要得到保存!这也是养蚕业千百年来一直存在的问题!

    蚕茧得尽快处理,因为如果处理不及时,蚕就会破茧而出,损坏、污染蚕丝,这是不能容忍的!

    最早,也是西汉初年现如今还在使用的方法是阴摊和暴晒,这两种条件显然都不适宜蚕蛹化蛾。但前者延长时间有限,后者则是损坏蚕丝的品质,是缺点很严重的方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按照《齐民要术》的记载,当时流行的是盐腌法。以盐腌蚕茧,密封瓮藏于地下!蚕蛹死在了蚕茧中,同时又不会污染蚕茧,而且还保证了蚕茧始终如新,使用的时候和新蚕茧没有什么两样。

    不过盐腌法的缺点也很多,操作繁琐、失败之后损失很大、成本高(十斤蚕茧二两盐,看着不多,实际上积少成多就是一个大数字了!古代的盐价,呵呵)。

    于是后来盐腌法被蒸茧法取代,蒸茧法也是有自己的一套方法的,细节很多。不过最主体的工艺确实是是顾名思义,在一个‘蒸’字。利用蒸法将蚕杀死,然后再进行干燥处理、保存。

    只比蒸茧法晚一点儿,很长时间和蒸茧法并存,但相对来说更先进,也是陈嫣后来使用的就是烘茧法了。

    烘茧法相比蒸茧法更不需要在意天气(蒸茧法还得干燥处理,这是很考验天时的),而且也少了干燥这道程序。直到养蚕缫丝进入到工业时代,这才被取代,然而在民间还是有留存——其实也不是被取代了,因为本质上还是烘茧,只不过烘茧的机器有所改变而已。

    陈嫣过去所在的村镇就有一些人家还有这种烘茧灶,陈嫣因为做过视频,所以印象深刻,能够依样画葫芦弄出来…本来就不是很复杂的东西。

    为什么说烘茧技术会有很高的直接利益,那是因为有了这个技术,就可以尽可能更多地养蚕了!此时受限于鲜蚕茧的处理,大家哪能无限制地养蚕!而更直接的利益,陈嫣可以让庄园里的管事去不夜县周遭,在鲜蚕茧大量上市的时候去收!

    鲜蚕茧上市其实并不多,因为普通人家处理鲜蚕茧的体量有限,自家养自家织就是了,有一个大约数。上市的鲜蚕茧大多是这些普通人家贩卖给织坊的!织坊能够处理的蚕茧量要比一个小家庭要大的多了!

    但这些织坊也是有数的,而且往往只有商业十分发达的城市才能诞生。普通地区没有太多的人收鲜蚕茧,一般的人家也就不会多养出许多蚕。

    不过这种东西都是积少成多的,周围近的人家放开了去收,量也挺可观的了。再加上栌山庄园可以和这些散户做约定,日后有多少蚕茧收多少,订立契约,想必产能很快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