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5节 (第2/2页)
皇贵妃,这是何等的尊荣。 高皇后不允许任何威胁自己和太子的东西出现,所以淑妃不能活着。 只可惜,陆玉安命大,被太后保了下来。 刘仁海远远瞥见月门处的身影,像是难以置信一般,他搓了搓眼睛,然后激动的福身。 “陛下,夫子来了!” 晋帝浑身一颤,刘仁海嘴里的人,便是鸿鹄书院夫子苏牧。 早些年晋帝未登基之时,苏牧一直任太子太傅,自小得他授课,感念颇深。 此人身具异禀,天资聪颖,饱读诗书,却是个宁折不弯的犟骨头。自从辞官之后,晋帝便再也没有见过他。 他是良师益友,却并不适合朝堂。 百感交集之下,苏牧已经步伐稳健的晃到跟前,刚要行礼,便听晋帝高呼。 “夫子安好!” 这礼,他还受得了。 苏牧胡子一翘,以君臣之礼还之,姿态高洁,如当年那般清高自傲。 “草民参见皇上。” “少陵,朝宗,快扶夫子落座。” 苏牧神情肃然,摇头说道。 “今日臣入宝和园,是有一事向皇上禀告。” “夫子坐下说。”晋帝很是周到的让开面前的位置,将苏牧请到那处,自己坐在对面的檀木椅上。 “皇上,臣开设鸿鹄学院几十年,储备了不少经纶之才。然晋国科举大有弊端,官宦互相举荐,平民百姓投门无路,造成人才流失,官员良莠不齐。长此以往,难免人心涣散。 是以,臣提议,按照国情,改文试和武试为全民科举,不分男女,不分高低贵贱,封卷审核,以高分者录取,不再考量家世背景。 望皇上准允!” 说罢,又要起身行跪拜之礼,却被晋帝一把扶住。 第20章 周遭全都寂静下来,觥筹交错间,众人仿佛如梦初醒,一脸愕然的盯着那个满头白发的老者,继而齐刷刷的望向高相。 高相与高皇后皆出自名门,太子陆玉明一派从始初便反对科举改革。除去燕王陆玉安之外,并未听过有其他人声援。故而大臣们只当此事如风卷残叶,不日将过。 却没想到在除夕之夜,久未出山的苏牧,竟然为了此事重回众人视线之内。 若晋帝听从苏牧所言,必将危害现有的群臣格局。首当其冲,便是高相一族。 倘若高相不率先表态,其余官员必然不肯当出头之鸟。苏牧是帝师,连晋帝都要尊着敬着供着的人,谁敢当着晋帝的面,驳斥苏牧的言论。 鸾玉屏住呼吸,这夜,将注定成为晋国史上最为华彩浓墨的新篇章。 半晌,晋帝言。 “刘仁海,宣读圣旨。” 陆玉安忽的转向鸾玉,恰好对上那人意味深长的凝视,他喉间一滞,胸口如同鼓擂,跳的他莫名心虚。 晋帝高瞻远瞩,虽不出声,却早已做好了打算。 他只不过在等一个有身份,有名望的人出现,将此事公之于众,无人胆敢与之对驳。 他笃定苏牧会出山,是因为他相信燕王能想尽一切方法,为推行科举改革不遗余力。 见此情景,众人虽心有不甘,却只能闷在肚中。高相没有开口,是因为他熟知晋帝秉性,与其做一个与皇帝对峙的臣子,不如暂且顺其心意,应了这举措。 日后行事,只消多加阻拦,令其施行无路,改革之事便能不了了之。 况且苏牧为人,虽然不在朝堂,可晋帝很是尊崇。他那张利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言巧辩,京城里面无人可与之匹敌。 由高相新提拔的准尚书令顾宝坤,向来甘做高相臂膀,此时也未曾出声阻挠。可见,改革科举势在必行,无人可挡。 刘仁海清了清嗓子,方要开口,晋帝补充道。 “此事绝密,故朕未通过礼部发召。” 晋国所有诏书,除非寻常琐事,否则都应交由礼部负责上传下达。而刘仁海宣读的,大都是芝麻大的事情,轻缓一些。 陆玉明瞪了一眼顾宝坤,他这几日因为即将升迁,想是高兴过了头。礼部的事情松懈许多,圣意揣度失策,才会导致今日如此被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大晋国运昌盛,百姓安乐。然朕居安思危,不敢居功自傲。晋国以武征天下,扩疆土,定民心,此乃晋国根本,不可更变。 国之发展,需栋梁之才。 故朕决定,兴科举,揽人才,不分高低贵贱,不分男女老少,文策高者,赐予美官,其次与出身。文科以吏部主办,燕王从中监察督促。武科以兵部主办,太子协办。 元德二十九年秋九月初一开考。 布告天下,咸使闻之。 元德二十八年腊月二十九。” 刘仁海落下最后一个尾音,众人看到圣旨上面加盖了红色大印,此事既定。 一阵风卷了树叶发出嚓嚓呲呲的动静,原本热闹的宝和园,好似瞬间被冰封了一般,刘仁海掩着嘴巴清了清嗓子,也不知是谁先反应过来,片刻之后,群臣跪拜领旨,一派祥和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