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伎_官伎 第27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官伎 第27节 (第2/4页)

之一。前两年他还编了一本《画鉴》,历数隋唐至今的画家,赏析他们的画作,每有言语往往一语中的。《画鉴》出版之后,士林评价可是很高的。

    之所以有这样高的欣赏水平,一方面因为他本人就是专业的,一个专业画家就算水平一般,欣赏水平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另一方面就和他的出身,以及人生经历有关了。提高欣赏水平这种事,最主要的还是要看得多!

    一般人就是喜欢,也没有条件随便看精品古画、收集当代杰出作品...但王阮有这个条件!

    涿郡王家本身就是名门,收藏不少,也有足够的金钱支持他的爱好。而等他娶了公主之后,他又借着这个便利,时不时去赏玩皇家收藏。可以这么说,天下画者落到他眼里,一眼看出跟脚是轻轻松松的。

    见识的多了,再想让他有惊艳、意外之感就很难了!如今想要得到他评鉴,从而青云直上画工很多,但是那些画工的画送来却很少有人让他满意...他的眼光也是越来越刁了!此时想得到他的提携,非得是一时俊杰才行了!

    万万没有想到,今天在赵循这里,随意看到的一幅画,竟然让他有了久违的惊艳...可谓是‘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哪里来的宝卷?”王阮忙忙地开口:“难道是子徽从陕西路带来?哎呀呀,没想到陕西路还有这样的逸才!这人可有一起带挈来往京中...若是留在地方就太浪费才情了,该不会真没来京罢?”

    见赵循出神不说话,王阮心里咯噔一下,大叫:“可惜可惜!这样的人怎可被埋没!不行,子徽,你且去信陕西,将人邀来东京再说!”

    “不是。”这个时候赵循也回过神来了,只是他这‘不是’也没说明白,说过之后就转而问道:“四郎说什么,这画那样好?”

    王阮在堂兄弟中间排行第四,赵循家与他家也算是通家之好,这样亲近称呼是一直的事。

    “不是好不好...是不同寻常,很不同寻常。”王阮拿过画轴,细细赏玩着,啧啧称奇道:“若只论画工,算不得最顶尖,看得出来画者年纪不大。难得的是这画中清趣,以及一片推陈出新之感!”

    这幅画正是红妃送来的雪景图,被命名为《断桥残雪图》,旁边就有红妃的题跋。不过题跋之时总会用字号,红妃写了一个‘聊斋主人’的号,王阮也不知道这里哪里来的无名无姓君。

    那一日初雪,红妃和赵循,以及赵循的两三好友一同去城外踏雪赏景。有人记得山中寺庙里有好大一片梅林,雪中一定清俊,这才提议一起去的。但行到半路,入山过河的古桥却断了。

    断了没几日,所以同去之人也不知道。

    所以当日去寺庙梅林赏景的行程没成行,还是附近有不少别馆,而权贵之家往往彼此相亲,这才临时寻到了地方消遣。没让好好一场踏雪寻梅的娱乐,变的扫兴至极!

    赵循没有想到,他请红妃画一幅雪景图,她会画城外所见的‘断桥残雪’。

    说起‘断桥残雪’,于红妃肯定最先想到西子湖畔的十大绝景之一。大约是《白蛇传》的故事太过知名,带动了‘断桥残雪’的热度,哪怕是不知道‘西湖十景’的人也晓得‘断桥残雪’四个字。

    ‘断桥残雪’是西湖很早就有文字记载的美景了,最早断桥和残雪还没有合起来说,但‘断桥’确实是唐朝就有的。至于断桥残雪这两个绝美意象相连,成为天作之合,这也不会太晚。

    不过大概是这个世界历史与红妃上辈子的历史已然不同,红妃看过一些杭州相关的地方志,总没见过断桥残雪的说法,甚至连‘断桥’都没有了。

    虽然没有了杭州的‘断桥残雪’,但断桥和残雪本身是十分符合华夏审美趣味的。所以红妃以‘断桥残雪’为景入画,反应过来之后赵循立刻拍案叫绝,为的就是‘断’与‘残’两个字!

    开封内外那么多的桥,那么多的雪,偏偏要断桥残雪,只这几个字落下来,就很美了。

    其实杭州的‘断桥’是断桥不断,断桥只是个名字,本身桥是完好的。至于为什么叫断桥,说法很多,争议不断,也没有个官方解释——但红妃见过一些借用‘断桥残雪’这一意象的作品,那是真的用了‘断桥’,因为从国人的审美来说,荒涩的断桥,留着残雪,白的是雪,黑的是桥,本身是十分美的,也是人听到‘断桥残雪’之后第一直观的想象。

    所以红妃这里的‘断桥’用真的断桥,也不会让人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王阮对这幅《断桥残雪图》十分赞赏,不只是因为‘断桥残雪’这个选景,虽然这也体现了画者的清趣,一般人没有这个审美还真不能够如此...但他站在一个画家的角度,更看重的是画中体现的技法、构图之类。

    画卷之中,只在左下角有断桥残雪,远远看去则是连绵不断的山景,寥落粗疏,若有若无——这和此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