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七零小村女_第141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41节 (第2/2页)

一个小门厅,大概只有五十来个平房。

    两间房子,一间书房,除了一张单人床外,其他空间几乎都被书籍堆满了。另一间屋子是一张双人床,郑秋实主动睡了书房,把小秋安排在大床房间。至于王利民,就在门厅里打了个地铺。

    第二天一早,小秋早早醒了,看书房的门还关着,自家老爹在门厅的地铺上也睡得沉沉的,显然是长途坐车折腾,把他累坏了。

    小秋也没洗脸惊动,只简单梳了个马尾,拿毛巾擦了把脸,就出了门。

    昨天她坐公交车过来的时候,看见街上有不少饭店,小吃铺子也有,不过,大都写着‘国营’字样。她就想着早起去看看,除了饭店小吃店,有没有私人小贩摆摊……当然,也能顺便带点儿早点回来。

    郑秋实住的这栋楼在医院后边的宿舍区,与医院的门诊病房中间有一道墙隔开,平常只开着一扇小门,供医院的职工们出入。

    按照上一世的常识,医院附近一般都会伴生小吃街,于是,小秋出了宿舍楼就往医院后门走。一出门,她就看见一个五十几岁的大妈一手拎着个菜篮子,另一只手拎着一只暖壶,她微微一笑,迎了上去。

    果然,她没猜错,大妈就是买早餐回来的,菜篮子里装的是油条,暖壶里装的是热豆浆。

    经大妈指点,小秋绕了个小弯儿,就找到了卖油条的地方,却是个国营的饭店,兼卖早餐。走进去,店面与县城的红旗饭店大同小异,简陋的大堂摆着四五套木质桌椅,窗口打饭……旁边一个小窗口是交钱开票的地方。

    她看了看,除了油条豆浆,还有豆腐脑和甜沫儿,前三样几乎各地都有,甜沫儿却是省城j市的特色小食,是一种加了各种调料的面粥,一般有花生、红豆、面筋、粉条、时蔬等,主料则是玉米面或者小米面。

    小秋看了看那一大锅咕嘟着冒着泡儿的甜沫儿,色泽金黄,热气飘逸,带出浓郁的香味儿直扑鼻子,惹得她下意识地吞了口口水。

    卖早餐的是个四十多岁的胖大叔,看着小秋的模样很有趣,爽朗笑道:“丫头,想吃甜沫儿得先去那边那个窗口开票,开了票就能过来打甜沫儿了。”

    小秋多少有些不好意思,讪笑着道了谢,开票拿早餐,匆匆走出了早餐店。

    街上的人多了些,却都是出门上班上学的,街道两旁寥落清净,没有商店,也没有摊贩……好吧,是她想太多了,印象中,当年有一篇报道,是关于郊区农民进京卖菜的事情。农民进城卖菜都能当新闻报道,可见还是新鲜事儿……那事儿好像是81还是82年了。如今刚进78年,还有好几年呢!

    想明白之后,小秋就收起种种不现实的想头,乖乖地开始跟着郑秋实学习。学习的方式与在泰平卫生院的时候差不多,仍旧是郑秋实走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看诊、去看着抓药、炮药,甚至亲自看着煎药……但很快,小秋也发现了不同,即便郑秋实回到省中医院后,也不像泰平卫生院那般随便自在了。

    小地方有小地方的悠闲随意,大地方有大地方的信息、科研条件优势……真是各有利弊,本就两难全啊!

    王利民把小秋交给郑秋实之后,就去联络省城的工厂、单位,他也没想着一下子就把鸡蛋卖到省城来,不过想着,能了解了解情况也好,鸡蛋没法卖过来,能卖别的也行啊!

    这一联系,还真让他找到了一个新买卖。j市油厂主产花生油,常年大量收购花生,王利民算了一下,价格比往镇上的收购站送贵了不少,若是收花生送省城送,除去运费和损耗,竟然还有利润可赚。

    三合村,乃至泰平公社和相邻的义和公社、柳河公社,都是老黄河故道,土壤以砂壤土质为主。沙壤土不利于水肥保持,不如红壤土肥沃,但却很适合种植地生经济作物,比如花生、地瓜、山药等等。只不过,村里的人种地的主要目的是填饱肚子,所以种的也是麦子和玉米为主。花生地瓜都有种,却只是补充的,种植面积不大,产量也有限。

    若是能够扩大花生种植面积,再收购了往省城送……一斤里赚两分,一万斤也能有二百。油厂敞开的收,几万斤、几十万斤……那就是许许多多个二百!

    原本,油厂的花生也是需要调拨的,都是国家的供销系统收购了,再统一分派计划,然后调拨。这样一来,油厂是年年吃不饱,一年有大半年的时间,机器都开不全,产量提不上去……

    王利民来到时候也是巧了,刚刚有一名比较年轻的新厂长上任,准备做出一番成绩来,碰上王利民以大队的名义过来联系,觉得很新鲜、很有意思,就把他叫到厂长办公室问了问。

    王利民也没敢大包大揽地说一定能送多少来,他对自己村的花生产量有数,对周边村子的情况也有个大概了解。

    第二百一十四章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