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5页 (第1/2页)
隋然想理清关系,脑子却像塞满了乱七八糟的线,找不出头绪。 事情的流程是一方面,但魏先生说的这个…… 她怎么想都像是,魏先生的系统本身需要有基础配套,也就是有一个比较符合他系统运作环境的商业平台——像某宝诞生之初,然后基于该平台拓展新的市场领域。 乐观地想,也可能市场已经形成,只是她尚不了解。 她不知道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问魏先生:“那你侧重点是系统平台,还是机器?” “不是系统,不是平台,不是机器,是人。”魏先生苦笑了下,目光愈发炽热,称得上狂热,他一句一顿地说,“网络空间不是万能。网络可以帮人买衣服,教人做衣服,但是网络本身不能做衣服。也许能。但是它不能种棉花、收棉花,不能织布,不能剪裁,也许它能。网络也不能帮人吃饭,不能种稻子。最后的落脚点还在线下。不是所有人都能靠代码生活,人也不能单纯靠一堆算法一堆程序系统活着。未来可以,但是现在,不能。” 魏先生说得很乱,但隋然领会了。奇迹般的。自以为是的。 某种类型的科幻小说热衷将社会背景设置在“人类不需要工作,机器人承担一切”的久远未来,然后讲人和智能机械的矛盾。 很少有作者往更细微处但更贴合现实(科幻当然也有现实映射)的方向描写,比如如果工作都由机器人完成,那么人类做什么,人类由从何处获取报酬支付使用机器人的费用? 这是个悖论。 是深层次的社会矛盾。 “人”依靠出卖劳动力换取生活所需,“人”希望生活更便捷,“人”希望减少廉价劳动力。 主语都是人。 但一撇一捺的人拆分开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 “人”需要生活,需要吃饭。 “人”需要工作实现自我价值。 有些人挣扎在温饱线上,有些人在追求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主观或非主观地将另外一些人踢出生存线。 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了类似情况。 有些行业开始渲染“人工智能”危机。 当廉价高效的机械生产力出现,资本家毫不犹豫放弃相对低效、高价的人力,那么数量巨大的单纯依靠体力劳动谋求生存的人该怎么办? 鼓吹技术革新、革命的大资本方是否会去想劳动人口? 不。 当他们强调技术促进生产力,就弱化了某个或多个群体的“牺牲”,直白点说,无视了这些群体。 他们不会在向董事会报告应用新技术能够减少多少成本的同时,向大众披露会减少多少个劳动岗位,导致多少人失业。 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