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翻身记_第25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5节 (第3/3页)

下后没顾及洗的。

    她微笑。

    吃了早饭后,姜宁在屋里转悠两圈,拿了纸笔,将需要添置的物品一一记录下来。

    锅碗壶筷,刀具案板等等,最重要还有粮食盐油等调味品,昨晚赵向东就买了点面粉跟油盐,面条缺滋少味的。

    一一写好后,她琢磨着是否今天就跑一趟自由市场,因为服务站粮油质量只算还行,品种少且还需要票据,在她看来也就适合应急。

    北面的留县有客车开往杨市,途径军区门口,一天两班,早上发车中午回程,中午发车傍晚回程,人头一毛车票。

    姜宁不在意两毛钱,就是见识过林县那辆破客车,作为刚晕过火车的人,她有些犹豫。

    “砰,砰砰。”

    姜宁正斟酌着,忽听见门外有仍敲门,来人是女的,还高声喊道:“赵家嫂子,赵家嫂子。”

    “赵家嫂子”听起来有点儿老气,头回听见挺陌生的,不过姜宁还是立即去开门。

    这是军属区,虽在营区之外,但也是军区的一部分,安全是没问题的,这叫门的肯定是她的邻居。

    打开门一看,果然有四五个妇女,年龄从二十出头到三十都有,穿着半新不旧或青或灰的棉袄,一律将头发挽在脑后下方,作妇人打扮。

    对方几个见了姜宁垂在胸前乌溜溜的大辫子,反而诧异,有嘴快的已经笑道:“这就是赵营长家的?哎哟哟,长得真水灵!”

    这句是实话,有小道消息说赵营长媳妇长得好,有心理准备的众人一见,还是眼前一亮。

    好标致好年轻的小媳妇儿。

    说话的军嫂方脸高额,中等身材,看模样表现是个口直心快的,她笑道:“赵家嫂子你结婚了,咋不把头发梳起来呢?”

    “我不会梳呢。”其实是不喜欢没学,乡下女人结婚后,基本都把头发梳起的,但例外不是没有,她脸嫩,辫子更合适,也没人叨叨过。

    姜宁笑吟吟请人进来坐,“我姓姜,单名一个宁字,嫂子们是……”她适时停顿,面露疑惑。

    “我叫曹来喜,男人也在一营,是一营副营长,他跟赵营长熟着呢。”

    曹来喜男人是赵向东副手,他们关系还相当好,一向爽朗的曹来喜更添几分热络,“姜家妹子,你刚来,有啥不懂问我就得了。”

    对方丈夫就是邵刚,昨晚来帮忙搞卫生的人之一,姜宁记得是个魁梧的黑脸大汉,笑道:“那麻烦嫂子了。”

    “这有啥?”

    接下来其他几人也一一自我介绍,有三营营长卢贵的媳妇陈桂花,二营副营长葛援朝的媳妇郑翠娥,还有隔壁炮团一营营长邝宽的媳妇吴晓梅。

    军人军嫂间讲究互帮互助,由于军属区采买不方便,所以历来有新军嫂到,老人都会给送点东西,搭把手,好过这头几日的惯例。

    新军嫂安家妥当后,再暖房请客的惯例,也是随着而生。

    这几个军嫂都是平时关系不错的,所以结伴来,有的带一兜青菜,有些带些调料,曹来喜最大手笔,拎了一小袋大米,约摸两斤重。

    都是姜宁很必须的。

    她们还带着两个很有用的信息。第一个是,由于生活不便利,上面寻了在军属区寻了空地方,给开了菜地,每家一拢,既补贴生活也便利些。

    姜宁当然也有,曹来喜说就在她家菜地隔壁,改天指给她看。

    第二个就是,出了军区大门过马路,沿着小路走十来分钟,有一个不大不小的村庄,粮食鸡蛋等可以跟村民买,价格比服务站便宜些,还不要票。

    这两消息尤其最后一个,真的很实用,姜宁连声道谢,曹来喜等人知道她不得闲,放下东西也不坐了,笑语几句就走。

    “等我腾出手来暖房,,嫂子们别客气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