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为祖国之崛起而穿书 第105节 (第1/2页)
谢雁说,“至少需要十六个人,比起直升机一天完成,人工把先导索拉过去,需要三个月。总费用——二十一万。” 的确,无论是什么方案,都不是费用的问题。 而是危险性的问题。 她说,“高压电力的安装就是前车之鉴,人工拽拉危险度极高,而且我们需要在峭壁悬崖上修建相应的通道,还会对周边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 “危险?” 有人问,“有什么危险?” 这些年跋山涉水,他们看见过无数架在山上的高压电塔,无数条高压输电线,穿过崇山峻岭,将电力输送到祖国的每个角落。 但少有人会去想,当初那些工人们是如何在这样的绝境中完成这些不可能工程的。 “架设高压电力当时花了三个月的时间,” 谢雁顿了顿,道,“施工过程中,一死三重伤。” 这些危险,不是说说而已。 无论是飞机,还是人工,都太危险了,而且人工拉线,需要至少三个月的时间。 这对于方案设计以月为单位的谢雁等人来说,是一个等不起的时间, 先导索等三个月,云桥就要等三个月,高速正式通车,就要往后推三个月。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先导索送不过去,后面一切都白搭!” “是啊,如果都否了,那还有别的方法吗?” “这里的环境太恶劣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大家议论纷纷。 就连苏擎和方斯闻,也陷入了思考。 谢雁说得对。 国内外都是这样解决拉索问题的。 要么直升机送,要么人工送。 可无论哪个方案,都因为这里险恶的地理环境,将危险性提升了一大截。 这里为什么被称为“工程禁区”,就是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极高的危险。 他们不能拿工人和飞行员的生命冒险。 老吴坐了一会,忽然看向谢雁,“谢工,这些方案,你全都否了,那我们怎么办?” 谢雁说,“集思广益,我想看看大家有没有其他办法。” “这都讨论了好一会了,” 老吴摇头,“说实话,真没有合适的办法,人也不行,飞机也不行,还能怎么办呢?” 谢雁等了会,大家依然没有别的方案提出来。 “我的想法,并不一定能成功,而且我联系过有关部门,他们说目前为止,没有先例,他们更把握一定能做到。” 这也是她没有直接提出来的原因。 “说说吧,其实抛索问题,我们也想了很久了。” 但那个时候,大家都以为至少还有人工拉索这个方案可选,没想到谢雁会否定这个方法。 “对啊,有别的方法?” “无论什么方法,都要人去完成,依然会有危险性啊!” 谢雁想了想,道,“这个方案,如果能成功,费用也是在二十多万左右,但没有人工危险,八个小时就能完成先导索的安装。” “八个小时?” 用飞机都至少需要花费一天的问题,能有法子,八个小时就解决? 第66章 此去通途32 “火箭。” “火箭?” “???” 听见这两个字,不仅是其他人,就连见多识广的老吴都愣了。 大家都说不出话来,只能排队打问号。 火箭这个想法,是方斯闻给她的启发。 那天,三个人在落谷河里摸鱼(不 主要是山里环境实在是恶劣,苏擎又贪嘴,非要抓着方斯闻,给他做好吃的。 “吃不饱,穿不暖,我好惨。” 苏擎见方斯闻无动于衷,拉过他,指着远处的谢雁,“你看,小孩都瘦了一圈,再这样下去,她会因为营养不良晕倒在工地上的!” 此刻,刚爬了一处峭壁采集完岩石样本的谢雁,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