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9节 (第1/4页)
真正发愁的,除了老知青们外,也就是老袁家了。 老知青们是真的发愁,往年就算干活没社员们好,起码也能赚个温饱,可今年来了太多的新知青,各个都跟刺儿头似的,抱怨的话没少说,活儿却没咋干。他们就怕赵建设把所有知青混为一谈,那只怕接下来就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 至于老袁家就更别提了,孩子越生越多,干活的始终只有老俩口。今年还凑合,等过几年老俩口干不动了,估计全家都得一起扎脖! 在任务粮上交后的第二天,队上就开始分粮食了。依着花名册,从村头开始,挨家挨户的分粮。标准还是跟往年一样,端看各家攒的工分了。 基本上大家都心里有数,等排到自家,就按手印领粮食,各个面上都带着笑,盘算着今年的粮食这么多,等过年那会儿,还能多煮两顿素饺子吃。 还有人家就等着秋收分粮后,好给自家孩子办酒结婚,这里头就有老许家的许静。 也不知道老许家是怎么跟那个知青说的,反正分粮食的时候,那知青就老老实实的站在许静身边,算是变相的给队上的人过过眼,好叫其他人知道这俩凑成对了。 分粮食是大喜事儿,结婚也是喜事一桩,哪怕有些人心下好奇,这俩咋就在一块儿了,可明面上还是道一声恭喜。许婆子就一一跟人家说了办酒的日子,请大家伙儿到时候来家里凑个热闹。 其实,办酒本该是男方的事儿,可谁叫许静嫁的是个知青呢?婆家那头铁定来不了,那就只能由老许家代为操办了。既然老许家本身没意见,其他人也就默默的闭了嘴,大不了就当是许家招赘呗。也有人好奇的问许婆子,许静这不是不念书了?许婆子就拿跟赵红英的那番话来应对,只说县城学校好多学生都不再念书了,再说婚事都定下了,何必再花那个冤枉钱呢? 再一次听说了这个事儿,赵红英心里直犯嘀咕,索性叫宋卫党几个把粮食扛回家,自个儿抱着喜宝去寻了赵建设。 身为大队长,队上分粮哪能不在呢?不过,事实上真正忙活的人并不是他,像宋卫国就没法帮家里领粮食,他得负责分粮。 赵红英找上赵建设,开门见山的问:“许婆子说县里学校的学生都不念了,还说是上头的意思。那你咋还在队上盖小学?” “姑,上头是上头的事儿,咱们管咱们的,跟别人较啥劲儿呢?反正你听我的,能多念点儿书总归是好的,就说卫国好了,要不是他念完了小学,我也不能提拔他当干部不是?回头发了文件下来,看都看不懂,那咋办?”赵建设不想把话说的太明白,只含含糊糊的应付着。 这种敷衍的话,赵红英听不出来才怪了,当下就横了他一眼,拿嘴努了努怀里的喜宝:“你就是盖学校,也只能弄个小学,再想念上去可不得去县里了?” “喜宝还早着呢!”赵建设无奈了,哪怕他姑关心一下明年秋后要上初中的强子和大伟,他也能帮着想想法子,可喜宝起码还要三四年才能上小学,关心她初中去哪儿上?这不是咸吃萝卜淡操心吗? “我就问你,初中咋办!” 赵建设想了想,到底还是给了个准话:“咱们公社来了不少知青,里头好多都是念了高中,有些都高中毕业了。咱们队上造小学,公社那头也能弄个初中出来。快的话,今年入冬前,慢的话,最迟明年秋后,总不会耽搁你家强子、大伟上初中的。” “那也得他们能上呢!” 说起家里那俩小兔崽子,赵红英简直就是一肚子气。真的是儿子随爹,连蠢法都是一模一样的。上了那么多年,一回及格都没有,本以为是考试太难了,结果春丽头一年上学,过年放假就得了两个及格分。 那丫头还是个实心眼的,发压岁钱的时候,老老实实的告诉奶奶,她虽然及格了,却是全班倒数第五。 就算她那成绩是不咋地,赵红英还是给了她双倍压岁钱。本想着兴许是春丽稍微聪明了点儿,可等去年春梅和春芳都上学了,仍是过年前的期末考试,三个小姑娘门门功课都及格了。 甭管是不是班里倒数的,起码她们都考及格了! 赵红英终于悟了,这根本就不是人家有多聪明,而是强子和大伟实在是太蠢了!! 一个没忍住,赵红英直接说了实话。结果,赵建设一听就乐了:“姑你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