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影_第4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节 (第1/3页)

    李逸初看看他面前的东西,再看看自己的,疑惑道:“你不是饿了吗?就喝酸奶?”

    梁煊给他撕包装,面无表情道:“谁说我饿了。以后每天放学我们都吃点东西再回去,你身体底子太差了。”

    李逸初看看面包价钱,每天这么吃,两人的零花钱哪里够啊。

    梁煊把面包递给他:“钱你不用担心,我还有。”

    李逸初连忙道:“我们一人一次轮着买,我也有钱。”

    梁煊看了他一眼,点点头表示同意。要让李逸初心安理得地吃东西,不可能不要他花钱。

    吃完东西两人继续回家,李逸初跟梁煊讲自己和卢斌如何化敌为友,说完后梁煊没怎么发表意见,快到家时他才问:“你中午怎么会去南巷口?”

    李逸初刚才一路上都在想怎么编,这会儿一脸坦然:“和同学一起的,他去商场买个东西。”

    梁煊见他说的认真,不再怀疑,随口道:“以后和卢斌不要走的太近,他们太能闹腾了。”

    李逸初在后面点头:“哦。”

    李逸初知道对待梁煊最好的办法就是对他言听计从,梁煊这个人喜怒不外露,但却是一言九鼎的性格,李逸初从小就清楚,与他对着干,最终只会败下阵,梁煊的克制力无比厉害,他如果不想理人,能一年不开口,李逸初可憋不了那么长时间。不过他更知道梁煊对他好,这个世上除去父母,对他最好的就是梁煊。

    刚来梁家时李逸初夜晚在客厅怕的睡不着,梁煊一言不发地睡在客厅沙发陪他;李逸初生病了不敢告诉大人,只有梁煊看得出来他不舒服。梁煊不说,李逸初也从来不提,他在梁家生活十年,对待长辈察言观色,只有在梁煊面前,他可以毫不设防。他总是觉得,不管他做什么,梁煊会一直在他旁边,即便梁煊从来都没有表态过。

    李逸初做完几章练习题后拉开抽屉清点自己的零花钱,除去每周梁父给他的五十,他卖零食攒下来的只有五六百块钱。他想买一套精装版的漫画,小时候妈妈送过他一套,后来卖房子时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这些年他一直想要,可惜两三百的价钱对他来说还是太贵了。

    下周就是父母的忌日,李逸初想在当天买到漫画,然后像小时候母亲做过的那样,在他们墓前也给他们念一段故事。

    至于梁父给他的钱,李逸初一直攒着,他虽然暂时不知道这些钱该用作何用,但是他不愿意花这些钱,梁家并不富裕,多养一个孩子压力太大,家里估计没多少存款,如果将来有什么紧急的事情,他起码能帮的上忙。这些年他从没有给自己买过一件东西,每年别人送的生日礼物虽然都很尽心,但到底不是他最想要的那套漫画,如今好不容易攒够钱,应该可以让自己奢侈一把吧?

    李逸初趁着午休,跑去书店找漫画,反复对比查看了许久,才终于狠下心抱着书去柜台结账。他书包的钱全是一块两块的零钞,都来自平时卖零食所赚的钱,李逸初站在柜台前和那位收银员一张张数清楚,身后有等着结账的人对这场景轻蔑地啧出声。

    李逸初完全没听见,他现在满心都是要买到漫画书的欢喜,根本没有精力去管别人的嘲笑。

    李逸初下午向老师请假,在学校门口等梁煊。

    李逸初八岁那年经历父母的第一个忌日,他当时已经接受父母亡故的事实,一早起床就和梁家人一起去墓地,看到父母的遗像后,李逸初突然生出一种非常强烈的归属感,他觉得那个墓地一点都不可怕,想坐在那两个墓碑之间不走了,之前担心的没人要没人疼都忘记了,他父母在这里,那他就是有人要有人疼的宝贝。

    李逸初当即赖在墓地旁不愿走,哭着求梁长平:“梁叔你让我在这里好不好?我爸妈也在这里,他们会陪着我的。”

    梁长平最不擅长对付哭闹的小孩,他家梁煊从来不需要他担心,一直被当个大人养。从前李父活着时带李逸初过来玩,小孩子上蹿下跳的,一会哭一会笑,简直让人束手无策。此时李逸初又是哀求又是哭,可怜兮兮的,但是怎么能让他胡闹呢?

    梁长平:“不行。”

    李逸初一直怕梁长平的严肃,但是这次却生出莫大的勇气,抱着母亲的墓碑不撒手。梁长平见他态度坚决,也不多说,直接弯腰抱人,打算把小孩扛走。

    没想到李逸初的手指就死死抠在墓碑背面凸出来的一点石头,无论梁长平怎么拉,他都不动。

    梁煊在一旁看见李逸初的指甲都泛白了,连忙阻止梁长平:“爸!你快松手!”

    梁长平这才放李逸初下来。李逸初立刻整个人都靠在墓碑上。

    梁煊看着父母道:“爸妈,你们先回去,我在这儿陪逸初,你们放心,我一定带他回去。”

    刘凡着急道:“你留在这干什么?这里全是墓,你一个小孩子留在这不干净!”

    梁煊目光转向父亲,认真道:“爸,你相信我。”

    梁长平对自己的儿子向来放心,他既然这么说了,便不再反对:“我和你妈先走,这手机留给你,有什么事给我们打电话。”

    梁煊:“好。”

    梁长平带着妻子出墓园,坐在墓园管理员的房间里等这两个孩子。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