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1节 (第1/3页)
经过李恒泰这么一出,谁也没心思继续饮酒作乐。在场的除了鹤望书院的山长学子,不是官吏就是豪绅,而这两种人物,几乎多多少少都有些不能见人的阴私腌臜,章长陵不过是擅离职位赴了个宴,就被李恒泰抓住了小辫子,这些人焉能不惧?于是除了少数底气足持身正,或与周家关系密切的,许多客人都纷纷告辞。好在寿宴本就到了尾声,这时告辞也不算太失礼,不至于太过得罪周家。 周冷槐如何不知道这些人的心思,只是他自己也被李恒泰的一番话搅得心烦意乱,因此也没心思计较这些,一一送别这些人,便皱着眉回到厅中。 留下的人中除了周家人,大多是鹤望书院的山长们。 “周山长,谢公子之事,你有何想法?”发声的是道院院长方淮山,他年约七旬,面相端正,三庭五眼十分符合画师标准,虽年过花甲,面色却仍旧红润,加上颔下一把长须飘飘,即便如此高龄,也当得起美髯公之名。 周冷槐呵呵笑着将皮球踢回去,“庭深年纪资历尚浅,方山长乃众院长之首,庭深不敢僭越,愿垂听方山长高见。”庭深是周冷槐表字,取自前人李怀远诗句“庭槐岁月深”。 鹤望书院各院之中以儒墨道法势大,各项事务中也多是由此四院院长商议决策,其中因儒院在朝中势力最大而隐隐为首,但道院院长方淮山年纪最长,资历最高,也颇受书院学子们爱戴,因此声势并不弱于周冷槐。 两人平日自然也是常常暗暗别苗头,这样的机锋不知打过多少次,方淮山又怎么轻易接过这个皮球,于是又原路踢了回去,“庭深此言差矣,闻道有先后,达者为师,这可是你儒家圣人所言,我不过虚长几岁,耽溺老庄之学,于这朝中之事却比不过庭深你谙熟,因此这事合该你来与我们参谋一二才是。” “谢公子如今身无一官半职,又与朝中有何干系?”周冷槐继续踢。 他俩这般来来去去不厌其烦地推来让去,旁边有人却忍不住了。 “推什么推,平时不都争得跟斗鸡眼儿似的,这时候倒晓得谦让了?正事儿不谈净瞎扯,最恨你们这些唧唧歪歪的作派!” 方周二人登时闭嘴,面无表情地望向说话的人,其余人纷纷扶额。 敢这样冲着二人说话的,除了农院院长卜若地,不做第二人想。卜若地年约五旬,比周冷槐年长,却又小方淮山几岁,整个书院敢与方周二人这样呛声的也就他一人了。与其他山长们不同,他是彻彻底底的泥腿子出身,为人最出名的就是那一张嘴,简直损遍鹤望书院无敌手,下至洒扫仆人上至各院院长,哪有让他看不顺眼的便立即呛声,在场院长们少有没被他损过的。 可损归损,这般不给面子当着众人的面损,且一损损俩,对卜若地来说亦属首次。他不是全没心眼的莽夫,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都拎得清楚,不然也不会稳坐一院之首数年。但是这会儿,他却不想拎得那么清楚。 看方周二人脸色,卜若地知道这次的话有点过火,心想方淮山滑不溜秋地还好些,周冷槐平日最好面子,自己却偏偏这么下他面子,他心里指不定怎么给自己扎小人呢。 但话已出口,覆水难收,再说,他也不想收。 他略有些烦躁地道:“能有何看法?那姓李的小子摆明了要难为人,且难为谁不好,偏偏要难为姓谢的!” 众人一时无言。 卜若地继续道:“谢氏如今哪里还剩什么人,都被那——” “卜山长!”周冷槐猛然打断了他,“——慎言。” 卜若地自知失言,深吸一口气,半晌才蔫蔫儿地道:“都……都折腾净了……只剩那么一根儿独苗,又落到那种境地,挡不着谁碍不着谁的,放他一条生路又如何?” 对于寻常百姓来说,谢氏是前朝皇族,是不值一提的失败者,坊间巷里谈起时,不过数数谢氏诸位先祖功绩以及末帝昏庸,至于谢氏后人如何——谁会关心? 但鹤望书院不同。 鹤望书院由谢琰一手建立,风雨惊澜中屹立数百年而不倒,哪怕朝堂如何变幻,书院依旧巍然不动,据鹤望山这一片净地,恪守本心,矢志不渝。学子们离院后是何立场都不论,但一日身为书院人,但一日不能摒弃书院魂。 经义坪上至今仍矗立着谢琰亲手立下的那块碑:兼容并包。 此词出自郑公《史鉴》,“故驰骛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参天贰地”,谢琰以此作为书院立院之本,书院之人——无论哪一院——也时刻以此自省。 虽则平日各院之间不论山长还是学子,都有互别苗头的事,就如周冷槐与方淮山这般,但别苗头是别苗头,一遇外事,书院仍是最初的那个书院,初心不改,兼容并蓄。 书院是天下最趋名趋利之地,因书院大半学子入学之初便以出仕为目的;却也是天下最不惧皇权富贵之地,因其地位的独特超然,也因书院人那始终不灭的一点文人清气。 谢琰一生毁誉参半,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