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7节 (第3/3页)
40.见《三国志·先主传》。 41.袁绍的讨曹檄文见《后汉书·袁绍传》。 42.见《三国志·武帝纪》。 43.见《三国志·荀彧传》。 44.见《三国志·武帝纪》、《资治通鉴》卷六十三。 45.见《三国志·武帝纪》。 46.见《三国志·贾诩传》。 47.见《三国志·先主传》。 48.关于许攸叛逃的原因,有三种说法。《三国志·武帝纪》称“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荀彧传》称“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习凿齿《汉晋春秋》称袁绍不听许攸抄小路前往许都劫持天子的建议,许攸怒而投奔曹操。 49.见《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曹瞒传》。 50.见《三国志·张郃传》。 51.见《三国志·武帝纪》及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 52.曹操的一系列法令包括:建安八年八月“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的“己酉令”,“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的“庚申令”,九年九月的“抑制兼并令”,十一年十月的“求直言令”,十二年二月的“封功臣令”,十四年七月的“存恤令”,十五年春的“求贤令”,十二月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分见《三国志·武帝纪》及裴松之注引诸书。 53.请参看田余庆《曹袁斗争和世家大族》。 第三章 1.见《三国志·刘繇传》。 2.见《三国志·先主传》,《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 3.见《三国志·郭嘉传》。 4.据《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孙坚去世在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孙策去世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年二十六岁,可知孙策接班时十八岁。据《三国志·吴主传》,孙权去世是在魏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年七十一岁,可知孙权接班时十九岁。 5.官渡之战后,曹操两次打算伐刘表。一次在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春,被荀彧谏止;一次在建安八年(公元203年)秋,被荀攸谏止。劝谏的原因,是袁绍的势力还没有完全消灭。 6.见《三国志·刘表传》。 7.见《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汉魏春秋》。 8.以上均见《三国志·先主传》。 9.见《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魏略》和《九州春秋》。 10.见《三国志·诸葛亮传》及裴松之注引《襄阳记》。 11.见《三国志·陈登传》。 12.请参看《后汉书·逸民列传》。 13.见诸葛亮《出师表》。 14.见《三国志·诸葛亮传》。 15.见《三国志·先主传》。 16.荆州七郡为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长沙、武陵,章陵郡则废置无定。 17.以上见《三国志·诸葛亮传》。 18.见《三国志·武帝纪》。 19.见《三国志·诸葛亮传》。 20.见《三国志·诸葛亮传》。 21.孙吴立国五十一年,曹魏四十六年,蜀汉四十二年。 22.本章所述鲁肃事迹,如无另注,均见《三国志·鲁肃传》。 23.此事《三国志·鲁肃传》的说法是“得曹公欲东之问”,曹操的信则见《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关于此信的真伪,请参看拙著《品三国》。 24.见《三国志·周瑜传》及《资治通鉴》卷六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