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民国_第八十七章 时间煮雨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八十七章 时间煮雨 (第2/2页)

疑回到唐朝。

    楼阁式、密檐式、单层塔。

    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

    围绕这几座唐风建筑是十二座巨大的厂房。

    整个厂区散落着若干亭台楼榭,连接各个厂房的道路两侧种植了许多常青的小乔木。

    蒙蒙的冬雨中,偶而有穿着工服的工人或绣娘走出。

    看着烫金的“林家绣坊”四个大字,孟水芸深深呼吸了一口气。

    来到正对厂门的那栋最为厚重的二层楼,进了二层的一间屋子。

    身穿旗袍的林纪香朝自己微笑着。

    靠近墙壁的木制沙发上坐着十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

    “你们是同一批进厂的。”林纪香将工服递给孟水芸。

    换过工服,签了几份自己看不懂的文件,在林纪香的带领下,孟水芸跟随其他十一个姑娘,排成长队跟在林纪香的身后出了楼,朝一栋厂房走去。

    星星点点的落雨滴落在脸上。

    孟水芸抬起头来,看着蒙蒙的天,莫名的激动,莫名的兴奋。

    凉滑的雨让孟水芸感觉到从未有过的感动。

    雨雾中,一个七十左右的老人,身穿灰布长袍,手里拿着一个铁锅,在厂房间的甬路上踯躅着。

    他时而踉踉跄跄地朝前走着,时而转身像受了惊吓一般,瞪着一双沧桑的眼睛惊恐地四处张望着。

    他俯身将常青乔木上结的许多小果子轻轻摘下,一一放进自己手中的铁锅里。

    穿着工服的姑娘们经过老人身边时,有人嬉笑,有人惊讶,有人捂着鼻子躲避。

    “咣当”一声,老人手里的铁锅掉落在地上,铁锅里的小果子洒落一地。

    老人的眼泪掉了下来。

    “完了,完了——”老人拍着大腿嘀咕道。

    孟水芸俯身下去,将一个个红彤彤的小果子捡拾起来。

    当孟水芸将盛满红果的破旧铁锅双手递送给老人时,老人举起手指放在嘴上,小声道“不要告诉任何人,这是个秘密。千万不要说——说了,会死人的——”

    孟水芸惊讶。

    老人指了指蒙蒙的天空,道“时间煮雨,时间煮雨——”

    林纪香已领着姑娘们站在一座厂房门口。

    “水芸,快点儿——”

    孟水芸朝老人笑了笑,道“老伯,我先走了。”

    老人看着孟水芸的背影继续嘀咕着“时间煮雨,时间煮雨——”

    ……

    和孟水芸想像的不一样,林纪香没有让她直接进入绣坊,而是让她进了配量车间。

    所谓配量,就是根据工厂技工给出的配比,从一堆堆的丝线,布料中,将要绣制的绣品所需要的所有材料找出来。

    定量定色定尺寸。

    巨大的车间中间堆满了装满了布料和丝线的纱包。

    厂房北侧十几个女工一字排开,坐在凳子上。

    面前是长长的桌子,几根长长的钢条从厂房这端穿到那端。

    女工们熟练的将纱包里的丝线挑出来,根据桌子上贴的产品配比说明,快速地分拣着丝线。

    一根根一丝丝的丝线悬挂到那几根长长的钢条上。

    厂房南侧是宽大的桌子,女工们将布匹铺展在桌子上,熟练地将布匹裁减成需要的尺寸。

    厂房西侧的女工们忙碌地将裁减好的底料,配色好的丝线、混同彩色绣图、专用绣花针、穿线器一一装进牛皮纸袋里,封装。贴上专用的编号。

    有女孩小声嘀咕道“我是来做绣娘的,怎么来这里了?”

    林纪香回头看着那嘀咕的女孩,道“别小瞧了这些配线的女工,她们可都有着一双慧眼,为了保证所有绣品色泽明快,颜色规格统一,这配线就是第一道工序,也是很关键的工序。

    为了保证绣娘有足够的丝线可用,又不浪费材料,就要知道绣制每一件绣品需要多少的丝线。

    要见到彩色底图和尺寸及所使用的底料就精确地知道需要多少丝线,都需要何种颜色?

    不同底料在消耗丝线上也是不同的,所以配线和裁减底料也有相通之处。”

    林纪香拿起一枚绣花针,道“市面上绣娘们能寻到和使用的绣针都是传统规格的,但林家绣坊都是专门定做的,针对每种绣品使用的绣花针的型号都是不同的。同一型号还有材质上的细微差别。

    底料为基,丝线为上,针为辅。”

    忙碌的厂房里,丝毫感不到冬雨的寒意。

    孟水芸将一根丝线挑起,温热的感觉让她有些振奋。

    这个十八岁的姑娘哪里知道她挑起这根丝线的时候,她已走在了苏绣工厂化急流勇进的道路上呢?

    她又哪里知道若干年后,她用这根根丝线让整个股市为之振动呢?

    小小绣娘,迷彩人生。

    回头望去,窗玻璃外,那个身穿灰布长袍的老人站在蒙蒙的冬雨中,将那个破旧的铁锅高高举起。

    似要接住不断落下的冬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