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十七 (第1/2页)
十七 按照展峰的经验,如果一起陈年旧案,能在尸体上发现新的线索,那么侦办难度会大大降低。这也是他要重新检验那具冷藏尸体的原因。在见到尸体前,他曾想过无数种可能,诸如保存不当、发生损毁或高度腐败之类的问题,可他千算万算也没料到,尸体竟然会被盗,一条极为有利的线索,就这样被切断了。 外勤车驶入专案中心时已是下午6点,中心的行政人员都聚在出口处排队打卡,而对专案组来说,“只有上班,没有下班”已是常态。 下了车,一行人跟在展峰身后,来到了足迹检验室。 展峰操作电脑,把多枚残缺鞋印一一调出:“这是在3、4、5、6、8、9号现场提取的,鞋印均不完整,我用软件把鞋底花纹剪切后,进行重组,得到了一枚相对完整的鞋印,通过花纹可以看出,凶手对一种鞋子情有独钟。 “连做九起案子,他穿的都是一双42码高帮牛筋底劳保鞋,这种鞋价格不高,耐磨,防水,一双鞋可以穿很久,然而它却有个弊端。” 嬴亮问:“什么弊端?” 展峰说:“牛筋底的学名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俗称热塑弹性橡胶底。我们如今在市面上销售的品种,都是经过多次改良后的优质品。但20世纪90年代工艺不成熟,制作出的牛筋底僵硬、厚重,不利于长时间行走。” 展峰展示了一下这种鞋子的模样:“穿这种鞋子,很难把控离合、刹车与油门的力度,长时间驾驶,还会产生严重的疲劳感。另外,凶手集中在六、七、八三个月作案,按时间看正好是夏季,气温较高,正常人都不会选择这种捂脚的鞋子,何况他还是货车司机。” 隗国安思索道:“按年龄推算,他差不多与我是同龄人。我们那会儿衣服款式不多,小青年穿衣审美都来自电影、电视,哪部影视剧火了,你就瞧好吧,大街小巷尽是一模一样的打扮。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一部电影我印象最深刻,叫《第一滴血》,主演史泰龙的那身穿搭,大头皮鞋、迷彩长裤、无袖背心,在当时相当风靡,你们说凶手会不会是在模仿他?” “纽约的心理学家查坦德和巴奇曾写过一篇名为《变色龙效应:感知——行为联系与社交互动》的论文,整篇文章都在研究一种无意识模仿他人的心理现象,名为变色龙效应。”司徒蓝嫣抬手调出史泰龙在《第一滴血》中的装扮,“通常,人们都是对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进行模仿。前期的模仿是有意识的,而后期的模仿才是无意识的。它是一个递增的心理变化。纵观整个案件,有几个地方可以从心理学上做进一步剖析。 “首先是穿着。九起案子,有六起现场留下了牛筋底鞋印。在完全不利于驾驶的前提下,穿这种鞋子,说明凶手有执念。我同意鬼叔的看法,穿着模仿是有意识的初级心态,为的是从外表上取得内心的认可。在信息相对不开放的20世纪90年代,影视剧确实是与外界文化交流的唯一途径。 “其次是作案时间。凶手作案前先把被害人击晕,后驾车带离,将其杀害。从作案难度看,夏天穿着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