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二四节 练兵 (第2/2页)
端,可他方才那几句话,分明已经触及到了大明朝统治体系最敏感、最根本的核心问题,算是极真知灼见了。 眼下姬庆文也正在依靠无与伦比的财政力量,逐步扩大自己手下军队的实力,而崇祯这个性子急躁、脾气暴烈的皇帝对姬庆文的不信任,也是越来越明显地能够感觉得到了。 “要是皇帝真的翻了脸,我有什么应对的策略吗?”姬庆文扪心自问。 不过现在,在崇祯眼里,姬庆文还是一个忠心不二之臣,更何况朝廷现在正在用钱的时候,一刻也少不了姬庆文这个会挣钱的织造提督、一刻也离不了苏州织造衙门供应的数十万两白银。 因此,翻脸的时候,还没到呢! 想到这点,姬庆文方松了一口气,问道:“袁督师果然真知灼见。你看我现在这支明武军虽然厉害,却还不是齐装满员。等我按照戚继光老将军的兵法,凑满三千人的满编员额,然后再配上骑兵、枪炮、乃至水军,不知到了关键时候能不能多抵挡一会儿八旗铁骑的冲击。至少也要抵挡到大队人马到来吧?” 袁崇焕眼睛忽然一闪,道:“爵爷莫怪袁某口出狂言。凡领军作战,只求小败的,没有不一败涂地的;只求握手言和的,没有不全军败退的;只求小胜即安的,没有能够占到便宜的;一心想要大获全胜的,或许也不过勉强获胜而已。以爵爷手下明武军的实力,一旦同满洲八旗交锋,除了迅速、彻底消灭其一部主力之外,绝无他想,否则逡巡犹豫,反而会被满洲骑兵抓住空档。袁某这两句逆耳忠言,还请爵爷能够采纳。” 这几句话,诚可谓是袁崇焕在辽东作战这么多年总结下的肺腑之言了。 看着袁崇焕这一脸诚挚的表情,姬庆文不能不有所感动,赶忙拱手道:“当然当然。袁督师这番见解可以说是兵家至理之言了,我记下了、记下了……” 姬庆文口中虽这么说,可毕竟没有意识到这几句话的重要性,只在脑海中徘徊了数日,便抛之于脑后了。直到最后的关节之时,姬庆文才想起袁崇焕这几句话,最终孤注一掷,完成了改天换命的壮举。 而此刻,姬庆文如此用心地练兵,却是为他这最后的努力做着脚踏实地的准备,只有事先将力量积攒起来,才能最需要爆发的时刻爆发出来。 而练兵,只是姬庆文改变历史走向的几个举措之一,另一个举措便是尽可能地平息明末那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 对于这一点,姬庆文自己内心其实是十分矛盾的。 首先来说,姬庆文作为一个深受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教育的“四有新人”,对农民兄弟还是有些阶级感情的。这就决定了他在平息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很难下死心、下狠手。 譬如在之前同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交锋过程中,姬庆文用兵就十分谨慎小心,甚至可以说是谨慎得有些过分了——除去那些为非作歹的首恶元凶之外,对于那些为生活所迫而不得不走上反抗朝廷道路的农民,他总是网开一面,乃至于千里迢迢将俘虏的两三千人从陕西带到江南来做工,也算是给了他们一口饭吃。 然而从道理上来将,民变却是不得不要平息的,这其中的缘由也是十分深刻而又广泛—— 其一,明王朝虽然已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腐朽得好像一个烂透了的苹果。但他现在毕竟是汉人的正统王朝,特别是担负着抵抗满洲皇太极的重任。事实上,明朝正统依旧存在的时候,满洲人虽然嚣张,却始终没有办法从正面突破关宁防线。而随着明朝的灭亡,那支看似战斗力顽强的李自成大顺军,却在一片石大败于满洲多尔衮,最终在吴三桂的反戈下,引发了清军入关。 其二,农民起义虽然能够推翻明王朝,但历史证明,这种旧式的农民起义即便成功,也不过最终建立一个新的封建王朝,重新开始一个新的、乏味的、麻木的历史循环而已。这样的循环一直继续了将近两千年,却始终没有办法将中国的历史带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最终在西方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的浪潮中,中国这朵前浪险些被拍死在沙滩上。 其三,由于民军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以乌合之众为主,战斗力比正经官军要差上不少,每逢大的战役,即便是能够战胜官军,也往往会付出比官军大上几倍的牺牲和损失。就连李自成、张献忠这样明末的一时豪杰,对阵明军总体上也是负多胜少,几次被打得仅以身免。因此来说,农民起义对普通农民而言,也不啻于一场悲剧。 那么看上去老实巴交的中国农民,为什么总是要走上九死一生,反抗封建统治的道路呢? 原因只有一个,吃不上饭了——造反也是死,饿死也是死,横竖都是一死,就是死也要死出个名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