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二三节 文治武功 (第2/2页)
舶往往需要排队等候,才能进港口交易。 其次是织造衙门主营的织坊生意。按照账目来看,织坊经营处于正常运转状况之下,生产出的棉布、丝绸在苏州、在江南地方,依旧占有近乎垄断的市场地位。但是由于姬庆文这段时间不在江南,由以进贡的名义带走了库存的几乎全部彩织锦缎,因此经营起来按部就班、略显保守。要知道,商场之上、不进反退,其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战场,经营上一时的疏忽就会被竞争对手抓住机会,予以反击。别的不说,就是姬庆文离开江南的这些事件,原本已经奄奄一息的申沉璧家的织坊,便仿效着苏州织造衙门织坊进行了改革,同样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开始逐步扩大市场份额,这是需要警惕的。 再然后则是其他分支业务,譬如陶厂、瓷窑、印书坊等。这些都是姬庆文为了丰富经营种类而设置的,只要能够自负盈亏,做到收支平衡,或者略有亏损都是能够接受的。而在下一步,印书坊则要开始印刷姬氏钱庄签发的银票,这又牵涉到一系列的保密技术,需要同汤若望、宋应星等几个技术人才探讨一下。 最后则是宋应星主管的技术部门。这可是个烧钱的部门,主要就是为了改进和改善现有的生产工具、运输工具乃至武器装备的。这段时间以来,宋应星花的钱不少,可取得的成绩也同样卓越,不但进一步改进了纺织机,更在船舶和火枪火炮的制造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突破,就等着姬庆文回来之后,让他拍板做主,拨出一部分钱款,就能试制出来。 按照姬庆文自己的想法,火枪火炮这个东西,山东巡抚孙元化已经在逐步改善制造了,凭着自己和孙元化的交情,一旦孙元化研究出什么新式武器来,自己立即就可以取而用之。因此这方面他倒不是特别关心。 反倒是造船方面,姬庆文是十分用心的。只因为他现在海上力量主要依靠郑芝龙的船队,而郑芝龙这厮在历史上就是个居心叵测、素有反骨家伙,万一反水,便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故而姬庆文对郑芝龙并不十分信任,除了暂时给些好处笼络住之外,就是要建立自己的海上力量,以免临机落入被动。 因此姬庆文听说宋应星在造船技术方面有了突破之后,立即同意他试着建造一艘,大笔一挥就批给了他一万两白银,让他就在淀山港码头兴建一艘海船——造船材料,可以先就近从海外购买;造船工人也是现成的,就用那些姬庆文从陕西带来的码头工人,本来嘛,他们在港口里成天同船舶打交道,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嘛! 略微捋了捋自己名下产业的经营状况之后,姬庆文便将目光投射到了自己麾下明武军的训练之中。 明武军之前连番血战,也是颇有损失。不过所幸姬庆文南来北往,在路上优中选优、优中择优,新招募了一批军士,除了将之前的员额补足之外,更是将明武军的编制扩大到了整整两千人。 初次之外,姬庆文还托了吴三桂的路子,赊账购进了五百匹战马,这些战马大多是从辽东、蒙古、乃至西域购入的好马,对于提高明武军作战的多样性、机动性有着巨大的作用。 更何况,这次姬庆文在山东招募了数百军士。自古以来,山东便是中原王朝养马的地方,山东子弟之中会骑马的不少,以至于每到乱世,山东响马的名号便会流传天下。 可按照戚继光的军法,这些新兵蛋子却是不能直接成为队伍中坚的骑兵的。于是,姬庆文便让杨展领着这些兵士从最基础的规矩、队列、武术开始连起,先成为一名合格的明武军兵士再说。 然而姬庆文自己是考虑长远,这些北方来的军士却不能体会他的一片苦心。 只因为这些山东招募的军士,一看见明武军是以江南人、特别是义乌人为主体和骨干建立的,心中一下子起了轻慢之心——毕竟江南人的身高体壮都不如北方人,乍一眼看上去战斗力就弱了不少。 领军的杨展是个老军务了,还是正经朝廷武将的时候,就带过不知多少南来北往的兵,一眼就瞧出了这几个山东人的心思,二话不说就让他们一对一同老兵们拳脚切磋切磋。 出乎这些山东人意料的是,那些江南老兵虽然个子不高,可力气、招数却都远远超过自己,同他们一对一交锋下来,不过三五招便被打得鼻青眼肿、皮开肉绽。 比完了一对一的拳脚,再比三五成群的斗殴。 这个项目,对已将戚继光的鸳鸯阵操练得精熟的明武军而言,优势就更大了,只用了三队三十来人的小队,便将上百名还是乌合之众的新兵打得没有脾气。 至于其他军事项目,好比放炮、开枪、队形变化等,更是被明武军玩出了花,怔得那些新兵一愣一愣,仿佛看见了下凡的天兵天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