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五章 太学石经 (第2/2页)
。 看着曹操惺惺作态,袁绍心里一阵发麻,赶紧说道“哎呀,休要再胡闹了。我等再不去太学,若那里人多,却不知又要排队到何时!” 几人这才接着沿院墙走去,不过一路上也是说说笑笑不停。 南城的灵台、名堂、辟雍、太学基本都建在一处,北邻洛水,其他三面建有闾墙与周围的民居商铺隔开。 闾门外,打东面来了三名骑士护着一辆马车,这三名骑士便是姜泫、史阿和荆韦,坐在马车中的便是荆蓁。 荆韦还带着孝,他擦了擦额头的汗,扯了扯衣裳扇进一些凉风,说道“姜君,我等为何非要绕过洛水走城南啊?听那行人说,如此这般要多走好些路。” 姜泫笑了笑,没有回答,史阿却说道“你这痴儿,姜君是读书人,绕路城南,自然是去瞻仰太学石经的。” 正说话,马车的门帘掀了起来,一身素服的荆蓁探出头,说道“太学石经,这几日总听姜君与子泰提起,蓁儿也想同去看看。” 见荆蓁也对太学石经很感兴趣,姜泫下了马,将荆蓁搀下马车,笑着说道“好,当然同去。先寻个地方寄存车马,我等步行进去吧。”说着,让史阿牵了车和马,去找了一家客舍,将车马暂且寄存。 四人一齐进了闾门,迎面就是一圈高墙,透过高墙,仍能看到里面映在蓝天下的重檐,虽然只露出这一角,但依然能感受得到气势雄浑。 荆韦起了好奇心,连忙扯着史阿问道“子泰,子泰,如此大的屋子,是作甚的啊?” 史阿没好气地回道。这一路荆韦都在跟史阿东扯西问的,史阿早就不耐烦了,所以没好气地回答道“明堂。” “明堂……可是皇帝饮酒作乐的地方?” 史阿拨开荆韦的手,说道“胡说,天子饮酒作乐自然在皇宫里,怎会跑来这饮酒作乐?” 荆蓁倒是没荆韦那么冒失,她拽了拽姜泫的衣袖,问道“姜君可知,这明堂是何用处?”自从老荆被杀之后,荆蓁也是很久没这么开心了,见荆蓁的脸上自然而然露出淡淡的笑容,姜泫的心情也好了不少。 多年前,姜泫那时还年幼,随母亲去幽州探亲的时候路过雒阳,即使没来过,雒阳一干设施的用处,也是听父亲姜桐说过的。见荆蓁发问,便耐心地解释道“明堂者,王者之堂、天子之庙也。每年,圣天子都会在此祭祖祭天,受诸侯朝拜,乃是行礼乐、宣德化之所。” “原来如此啊!”还没等荆蓁说话,荆韦倒是先感慨了起来,他又看到西边还有一座高台,直插云霄,一边指着高台一边又问道“姜君,那处高台又是作甚的啊?” 看到荆韦没见过世面的样子,姜泫也觉得好笑,又见荆蓁也是兴趣盎然的样子,姜泫这才回答道“那里便是灵台,所谓灵台,观台也。上有浑天仪、地动仪,用以观天文、晓地理、察福瑞、候灾变。浑天仪我所知不多,不过这地动仪却能侦测四方地震,但又山崩地裂,即使与雒阳相距千里,地动仪也能立即有所感测,朝廷好预先做下准备,以待赈灾。” “神仙啊!”先看到明堂,又看到灵台,荆韦早就忘了绕路的烦恼和天气的炎热。 史阿一拍荆韦的后脑,笑骂道“痴儿,休要一惊一乍,哪里有什么神仙?你如此一惊一乍,别连累了姜君也被人小瞧。” “……”荆韦嘟囔了两句,谁也没听清他说的是什么,不过猜来肯定是把史阿骂得不轻。 姜泫摆了摆手,招呼众人向东走去,没走多远,就是一处占地颇广的院落,便是太学。太学南门前有四十六块石碑,这碑林便是大名鼎鼎的太学石经了。碑林前停了不少车马,很多文士儒生都在此滞留。 见到碑林,姜泫也没表现得如何兴奋,只是穿过人群,整了整衣冠,走上了近前。这四十六块石碑每块高一丈许,宽四尺,颇为壮观,内容是最标准的官方儒学经典。 熹平四年,也就是八年前,时任议郎的蔡邕有感于经籍距圣人著述的时间久远,文字错误多,被俗儒牵强附会,贻误学子,便是在考试时也因为所学经文的差异造成不少纷争,于是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等人奏请正定《六经》的文字。 当今天子批准后,蔡邕以隶书将《书》、《诗》、《礼》、《易》、《春秋》和《公羊传》、《论语》儒家七经写在碑上,让人刻录,共历时八年,至今方成,刻好立在太学门外,成为儒家一大圣地。 太学石经以今文学说为主,虽然姜泫主修古文,但一来郑玄教导学生不要拘泥于今古之别,二来这毕竟是朝廷钦定的经书,所以姜泫对此还是抱有一定兴趣的。更何况,碑文一笔一划皆由当世书法大家蔡邕亲笔所书,即使所刻的不是儒家经典,如此大量的蔡邕手迹,那也是人间珍品。 姜家世修《礼》,姜泫也正好看到一块刻着《中庸》的石碑,正欣赏观摩,突然听到后边人群中传出一声叫骂“竖子寻死!”紧接着,就是一声惨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