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94章 093【礼经魁预定】 (第1/2页)
作为本次会试的同考官,王阳明已经住进贡院好几天。 在他被确定为考官的那一刻,就必须立即前往贡院,不得中途回家,不得中途拜访。而提调官、监试官还要挂锁,只许进、不许出,此为“锁院”,是为了防止考官串通考生作弊。 直至确定进士榜单之后,王阳明才能离开贡院,他大概要在此处住半个多月。 这几天,王阳明被烦透了,因为宴会太多。 主考官、同考官到齐之后,贡院要举行宴会。出题的时候,也要举行宴会。考完第一场,还要举行宴会。 历史上,严嵩担任正德十二年的会试同考官,在《南省记》中如此叙述:“出帘宴,出题宴,五日一大宴,三日一小宴。” 本来出题、阅卷就时间紧迫,考官们居然还喝得醉醺醺。 王阳明只在出题宴时喝了一场,随即就一直咳嗽(装的)。旧友知他有肺病,也不敢多劝,终于逃过喝酒的苦差事。 第一场考完之后,誊抄好朱卷就要送来批阅。 王阳明与温仁和属于《礼记》房考官,批改的全是本经为《礼记》之举人试卷。 温仁和,字民怀,四川华阳人,此时为翰林院编修。他比王阳明年轻几岁,比王阳明晚一届中进士,官职也没王阳明那么大,所以这一房自然是王阳明为主。 朱卷呈上,王阳明与温仁和抽签分卷,批阅完毕之后再把取中的卷子交给对方重复阅卷。 两人给出的评语很有意思,就拿士子毛宪的试卷为例—— 王阳明的评价是:“经义贵平正,此作虽无甚奇特,取其平正而已,录之。” 温仁和的评价是:“讲两如字,回护掩印,明白简当,读之足以起人仁孝之心。” 似乎没有文章能入王阳明的法眼,每次都评价为“气颇平顺”、“取其平正”,偶尔还加个“无甚奇特”、“无甚出彩”。他对进士文章的要求也不高,能写得平顺,把道理讲通就可以了。 而温仁和总是能找出文章亮点,夸耀赞叹一番,跟王阳明的批阅风格正好相反。 大概在第一场考完的隔日下午,王阳明终于批阅到王渊的卷子。 只看到第一篇四书文,王阳明就想起自己在贵州的弟子,风格实在太相似了。 不过他也不敢确定,因为朝廷对会试文章有规定,必须写得朴实简洁,不得用生僻字、不得卖花俏,所以大家写出来的都差不多。 但王渊的文风论述精密,承转严丝合缝,而且不累赘用词,特色还是非常强烈的,所以王阳明一看就觉得似曾相识。 “此作旨趣虽无甚奇特,胜在语论卓有根据,气颇平顺,故录之。”这是王阳明对王渊第一篇四书文的评语。 而温仁和的评语则是:“认理真而措词不拘不泛,论据详而主旨吻合传注,行文周密而次第转承无隙,此题作者当为道学精深之辈也。” 仅看温仁和的评语,似乎王渊已经成为儒学大师,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只要温仁和看好的卷子,评语全都这样夸赞,他总能找出文章的精妙之处。 直至王阳明阅到王渊的第三道《礼记》题,脸上突然浮现出古怪笑容。 他终于能够确定,这就是自己学生的卷子! 因为文章在论述的时候,出现了“盖天地之道,先以化生,后以形生。化生者天地,即父母也;形生者父母,即天地也”。 这段话,是《礼记大全》批注里没有的,也是前人没有记述的。出自王阳明结合《朱子语类》,对《礼记》的深入理解,而且没有给其他弟子讲过,只在王渊请教学问时随口一提。 王阳明摇头笑了笑,提笔写出评语:“事亲事天,发挥透彻。此作文气平正,当录之。” 温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