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十二章 尼木藏纸(1) (第2/3页)
张张藏纸穿越千百年,将西藏历史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在三类藏纸中,尼木藏纸最为有名,这种使用有毒的狼毒草制成的藏纸,宛如绽放在毒液上的生命。 虽然曾经停止,虽然想过放弃,但如今,在拉萨市尼木县雪拉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次仁多杰一家仍在坚守着这门造纸技艺。 在尼木县扶贫开发民族手工艺园区的藏纸厂,蓝桉见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次仁多杰一家。随着年龄增长,年近七旬的次仁多杰已经不怎么管藏纸厂的生产经营了,厂里的事务基本交给了他的两个儿子——格桑旦增和普穷。 走进藏纸厂,蓝桉看到次仁多杰的大儿子格桑旦增和妻子一边听着藏语广播,一边捣碎狼毒草。看到有人来访,格桑旦增放下手中的活,起身接待。 格桑旦增介绍,尼木藏纸的造纸工艺分为12个步骤,即采料、泡洗、捣碎、去皮、撕料、煮料、捶打、打浆、浇造、晾干、揭纸以及砑光。 “每年采挖狼毒草根系的最佳时间是藏历的7月至9月。我们村子附近有很多狼毒草,现在主要都是别人去挖,我们收购。”格桑旦增说。 采挖回来的狼毒草先要经过泡洗,去除泥土和杂质。泡洗后的狼毒根茎被放到石盘上,用铁锤捣碎以分离外皮与内芯。接着就把捣碎后的外皮借助刀子剥离,只留下根茎中的洁净韧皮。再然后就是把洁净的韧皮沿着纤维的方向用手撕成细丝。 撕成细丝的洁净韧皮被放入锅中煮,煮料的时间、程度和火候全凭经验掌握。煮好的纸料被放在石盘上,用圆饼形石头反复捶打,直到捶打成薄饼状。接着就是打浆,把捶打好的浆料倒入容器中,借助一种一头带叶轮的木器,来回地搅动,使容器中的纤维成浆。 介绍着操作步骤,格桑旦增或是用手指着操作器具,或是亲自示范操作。每当他讲到下一个浇造的步骤时,他的弟弟普穷就刚好进行到这一步骤。 制作好的长方形纸帘被轻轻放入流动的水池中,把搅拌均匀的纸浆用瓢适量地浇入纸帘中。待纸浆均匀、平整后,双手平稳端起水中的纸帘抄纸,水慢慢从布帘中渗下。 放下纸帘、浇入纸浆、拿起纸帘,看似简单的操作步骤,普穷却进行得极为缓慢。每个操作步骤,都必须细致入微。放纸帘和拿纸帘都需要两手平衡用力,否则纸浆极可能不均匀。 抄起的纸连同纸帘放到宽敞地方进行晾晒。阳光照耀下,泛着白光的纸帘显得格外耀眼。“晾晒到一定程度,需要上下翻面,防止纸浆堆积滑流。”格桑旦增说。 纸帘晾晒到九成干的时候就可以从其一角开始揭纸了。手背朝纸,手心朝帘,这样插入帘线之间慢慢地揭开纸张。最后可根据纸的不同用途,再进行砑光处理。 格桑旦增说,“我是从1996年开始跟父亲学这门技艺的。说实话,刚开始我曾经想过放弃。因为那时只要一碰狼毒草,脸上、手上全是红疙瘩,现在早就习惯了。” “虽然很多人都知道尼木藏纸,也知道基本上只有我们这里还在做。但因为制作工艺很繁琐,加上狼毒草本身的毒性,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谈起尼木藏纸今后的发展,不善言语的格桑旦增似乎有点无奈。 “不过,毕竟这门技艺是祖辈传下来的,不管是父亲也好,我自己和弟弟也好,还是我的儿子,都有责任和义务传承下去。” 冬日暖阳下,格桑旦增和一位老人正坐在屋门口外,用一种特制的刀具将原料狼毒草的根部去皮取芯。这是制作藏纸的第一个基本步骤。 格桑旦增出生于着名的雪拉藏纸产地――尼木县塔荣镇雪拉村,父亲次仁多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爷爷传给爸爸,爸爸又传给我,我还要传给我的儿子,藏纸工艺一定要传承下去。”作为家族藏纸工艺的继承人,格桑旦增身上的责任感特别强烈。 驱车从拉萨来到雅鲁藏布江边的尼木县,便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