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四章 料器(4) (第1/3页)
常家制作的玻璃葡萄风格独特、技艺复杂,要经过熔料、吹珠、沾蜡、灌把儿、攒活、染色、上霜、制叶、拧须和组枝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制成。 其中吹珠、沾蜡、染色、上霜都是常家拿手的绝活儿,只传家人,不传外姓。由此其制作出来的葡萄各具特色,如《玫瑰香》深紫透亮,白霜尚存,颗粒饱满,含汁欲滴;《白马牙》一色碧绿,珠长粒疏,肥硕逼真,惹人喜爱。 20世纪80年代初,常家唯一健在的传人常玉龄老人打破门户观念,开始招徒传艺,把绝技传给了许多外姓青年,使“葡萄常”技艺得以传承下来。 “葡萄常”的传统品种以单串葡萄为主,现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又发展出了许多新品种,如壁挂葡萄、盆景葡萄、葡萄架、葫芦架以及其它多种规格的系列品种。 大叔正在教一位年轻人“烧玻璃”,台上摆满了五颜六色的玻璃棍,上面写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料器。 到明代万历年间,中国北部山东省博山地区的料器制作已经十分兴盛,并流传到北京。 2017年12月22日,55年前的1962年,当17岁的邢兰香初中毕业被分配到北京花市的料器工厂时,她甚至都没有听说。 2017年12月22日,55年前的1962年,当17岁的邢兰香初中毕业被分配到北京花市的料器工厂时,她甚至都没有听说过料器这门技艺,当时她根本没想到自己一辈子就跟料器这行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今的她带着两个儿子坚守在料器这门行当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中国目前唯一获得大师称号的料器艺术家。 刚入行的时候,邢兰香按照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师从田文元,三年出徒时,因为她勤奋好学,又喜欢这一行,所以技术已经很完善,喜欢钻研做一些复杂的料器,也不管级别和收入,在北京料器厂专捡复杂的活儿来干,很快就成为了厂里的技术标兵,在1979年料器厂成立技术科的时候,她不出意外地进入了这个部门,与一众料器大师一起学习钻研,设计新的料器产品。 她现在回忆起刚刚学习的那几年,也觉得真的不容易“工作环境不好,那时候都是用油灯,车间里都很脏,大姑娘也不能穿好衣服,怕弄脏,每天下班都是一脸油污。 而夏天就更难熬,守着火炉子干活儿,特别热,身上都长痱子。”邢兰香告诉记者,当时和她一起进料器厂有26个年轻人,最后大概留下的不到10个,能坚持下来的都算对料器真正有兴趣的。 但是虽然很辛苦,但是料器厂还是给予了邢兰香不少职业上的自豪感,尤其是七八十年代,那是厂子最红火的时期,当时北京料器厂每年有许多外宾来参观,因为跟其他中国传统手工艺不同,料器因独特的工艺,要求制作时间快,一般十几分钟就能完成一个作品,复杂一点的也就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十分便于供人参观。 而外国人也十分喜欢这种中国传统手艺,邢兰香现在还记得当时基辛格来厂里参观时还买走了一条龙。邢兰香如今回忆起那个时候脸上还充满满足的笑容,她说厂里工人最多的时候有一千来人,加上一些厂外负责外包制作的足有三千多人。 这样的繁荣状况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逐渐衰败,1992年的时候面临市场困境,北京料器厂施行了转产,绝大多数员工都转了行或者直接退休了,很多热爱这行的老工人都掉眼泪,打心里难过。 邢兰香当时不到50岁,算得上是厂里的业务骨干,实质上也算是北京料器的传承人了,她当然也很舍不得,只是因为感情的缘故,她看着工厂销毁或变卖设备和工具于心不忍,自己把很多工具都留了下来没扔,办了退休就与北京料器厂作别了。 没想到机缘巧合下,1993年一个美国人看中了料器产业,来北京开了一家外资企业,请邢兰香出山,邢兰香放不下这门手艺,决定到这家美资企业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