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八章 草木染(2) (第2/3页)
全部过程 草木染发源于史前时期,是一项古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采集的过程中发现了诸多花果植物的根、茎、皮、叶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提取汁液,于是,植物染料开始出现。 经过反复尝试摸索,祖先们掌握了运用植物汁液来染色的方法,传说轩辕黄帝时人们已经开始使用草木染色制衣。到了夏朝,据后世史料记载,当时的先民开始人工种植蓝草并使用蓝草进行染色。 周朝时,中国古代的草木染技术已趋于成熟,随着草木染料数量和种类规模的扩大,甚至在周礼体制下设立了专职掌管纺织品染色的官员,名为“染人”,他们的职务范围是“染草”。 而民间,诗经中大量“青青子衿”之类的诗句也体现了植物染料在当时的风靡。 直到秦汉,草木中提取的植物染料已逐渐取代了远古时期作为主要染料使用的矿物染料,以植物染料染色纺织品的草木染技术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主流染色技术。 《说文解字》中记载了在东汉时期总共有39种色彩的名称。自汉至盛唐,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草木染技术造就了一匹匹色彩绚丽的丝绸织物,它们通过繁华的丝绸之路,远销中亚、西亚,甚至地中海沿岸和欧洲。 宋朝以后的海上丝绸之路更扩大了其销售范围,使中国古代的草木染产品走向世界,在这个过程中草木染技术也传播到了日本等国。 在中国古代史上,一直到清代,《雪宦绣谱》将传统绣线的颜色归为青、黄、红、黑、白、绿、赭、紫、葱9类,又按深浅分成745色,足可见草木染的使用规模之大,技术之成熟。 草木染的方式多样,有生叶染、媒染、煎煮染、发酵染、敲拓染、套染、扎染。 字面意思来看就是直接通过新鲜的植物来进行染色的方法,具体而言,生叶染是针对直接可以提取出色素的植物染料而言的,将植物的染色部分直接在常温下粉碎榨汁处理后提取出充满色素的汁液进行染色的染色方法。这是最简易的染色方式,但对染料有一定要求。 媒染是通过媒染剂这一载体,使色素依附于织物的染色方法。主要是针对无法直接提取色素和对纤维素没有亲和力的染料,可在提取色素过程中加入媒染剂,使染色素能顺利依附于植物。 大部分植物色素无法长久保持,易分解,媒染剂能使色素存在时限延长,并且媒染剂是对植物染色色度,色相调整的重要工具,例如,醋可以增强红色和紫色效果;盐能使染色更加持久;明矾的用量可以调整颜色的色度。 部分染料的色素无法在常温状态下依附织物,因此需要通过煎煮的方式以达到植物染料染色所需温度。通常方法为将需染色的织物与搅碎榨汁的染料汁液同时放入锅中煎煮,使色素更好的依附。 发酵染的主要代表是靛蓝染。将蓝草浸泡出色,在加入媒染剂,急剧搅拌使溶解于水中的靛甙与氧气充分接触,氧化成为靛蓝,氧化的这一过程也称发酵。 发酵而成的靛蓝能直接用于染色,并且使用发酵法染出的颜色,保存时间长久,经久不退。茜草等染料也可使用这一方法。 顾名思义敲拓染是通过敲击植物,使植物颜色、形状直接染到织物上的方法。使用这一方法,只需要一把锤子或一块石头、几片叶子和一块织物。 不需要媒染剂的添加,和繁复的煎煮程序。敲拓法不仅限于染料,通过敲击所有植物都可以印染于织物上。 用含有不同色素的染料进行叠加可以得到不同的色彩,用多种不同性能的染料分多次染色产生空间混合效果的方法成为套染。套染是使植物染色色彩多样且多变的重要方法,如靛蓝和槐花套染可得油绿色。 分为扎与染两个步骤。先扎后染,通过纱、线、绳等对织物用力扎、缝、缚、缀、夹、打结后在进行染色,染色完成后将线绳拆除,在被扎住部分会留白。 这种染色方式意味着织物的染色不可复制,每次染色的绑扎部位都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每次扎染都会染出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 草木染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隋唐时传入日本。 今天介绍的是日本国宝级的草木染大师吉冈幸雄,其世代家传染色技艺,经过他的长期努力,许多失传的传统染色技艺得到恢复及发展。 近几年来,国内在传统草木染领域的实践、研究等方面也是有所发展,也希望通过对日本草木染大师的介绍能够对设计师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绿兮衣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