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2节 (第3/7页)
清平,老王家第三代的中流砥柱,还主动伸手与赵甲第轻轻握了一下,他可以算是借干部年轻化的大好东风崛起上位的典型,国内最年轻的一批高干,知识技术性精英官僚,毕业于北大,博士学位,一身儒者风范,一半缘于先天优势的家教身世,一半靠自身后天努力积淀,但谈不上官威,甚至说官味都不浓。 除了气态中正平和的王清平和一脸倨傲的女儿王严妮,还有王半斤的三叔王清河,在人民日报工作,担任职位不高,妻子则中国神华就职高管,膝下一对儿女都还在上大学,一个清华,一个人民大学,夫妻子女一家人都面容安静,并无锋锐,偏向书香,老王家第二代香火不旺,例如王半斤爷爷就早早去世,老太爷的小儿子目前在南方养老,与老太爷老死不相往来了半辈子,想必是有着解不开的天大疙瘩,王半斤不爱说这些,赵甲第也就无从得知这个三代人都在走下坡路的红色家族内幕八卦。 他跟每一个人都客套过去,最多能勉强算不卑不亢,再无更多画蛇添足的气势。 进了四合院,院子是四进格局,很是夸张,足以见得当年王家老太爷在政坛上的能量。光是院子有四个,前院,中院,正院,还有一个后院。前院中有一排柿子树,赵甲第记忆最深刻鲜明的那棵老榕树栽在后院中,四合院这会儿住了六七家人,大多数都是春节期间暂住,跟一般红色家族一样,后代们都搬离了最初度过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院子,但也有一些占据历史悠久胡同小院的家族则是家道中落,院子都被国家回收,王半斤一家始终住在面朝正院的东厢房,谁都清楚家里老太爷老祖宗最是宠溺这个曾孙女,本来有望跟王清平一起担起家族中兴众望的王竹韵去了舟山普陀岛后,王半斤也出国留学,本就安静的四合院愈发冷清,正应了第三辈名字中的“清”字。王清平王清河兄弟都住在中院房间,其中后者是常住,就职于清水衙门,加上老太爷最憎恨子女后代在经济问题上犯错,学者王清河相比较单位分配的房子,还是乐意住在藏书颇丰的四合院,一来有老太爷坐镇,没谁敢吃了雄心豹子胆来烦扰,二来一对子女能够接受老太爷的亲自指点,是最大的无形裨益。 今天才正月初二,到访的客人还不算多,明天开始才是高峰期,老太爷门下弟子不计其数,被老太爷仅是吝啬评价为“资质中庸,无经纬之才,只够造福一市一县”的王清平能够这十多年始终位于平步青云的艳羡态势,旁观者都心知肚明,虽说老太爷一直懒得刻意提携这个孙子辈的“庸才”,但这不妨碍当年受恩惠泽于老王家的门生和世交去重视的确有不俗能力的王清平,毕竟当得“王书生”庸才二字评语,看似寒碜可怜,其实已经很了不得了。因为被老人评为庸才之上人才二字的人,多半是屁股坐过国副级位置的煊赫大人物。 正院占地面积最大,除了原本就有的石凳石桌,还从屋里搬了张桌子出来,坐满了人,看到赵甲第,都眼神意味深长。 王竹韵让梅姨把那罐茶叶送去老太爷由耳房开辟出来的书房,她则领着赵甲第通过侧门前去后院。 老榕树。 两只半人高的青瓷大缸,数十尾青红色鲤鱼优哉游哉摇尾游曳,缸底丢满了大大小小的钱币,这是老王家的习俗,家族里不管是谁,多大的年纪,每长一岁,都要往大鱼缸里丢下一枚钱币。 一位古稀之年的老人朝王竹韵和赵甲第迎面而来,赵甲第身躯轻轻一震。大抵知道院外门口街上那部京g6是谁的了,因为赵甲第曾在电视上见过眼前的老者,他所执掌的部门,是所有部级单位里的重中之重,可谓魁首。陪伴老人送出院子的应该是老太爷的生活秘书,是一个四十岁出头的中年男人,习惯性带着礼节性淡淡笑容,只是比起学者身份的王清河那种略显刻板清冷的笑容,要多了一丝亲近感,却决不至于给人谄媚讨好的感觉,这一点,赵甲第在李檀脸上看到过,只是两者谁更胜一筹,一位是“近达天听”,一位是“封疆大吏”,还真不好说。 老人跟王竹韵热络打了声招呼,朝赵甲第笑着点点头,就擦肩而过,并不染发,两鬓尤为霜白,这才党内领导中极为罕见。 榕树下,老太爷躺在椅子上晒太阳,躺椅摆放很有讲究,并不会被枝叶茂密的老榕树遮去全部阳光。 老人闭着眼睛,手上拿着一直收音机,在听北京一个频道的时事报道。 赵甲第站在不远处,望着躺椅上颐养天年的老人,明年这时候就是整整一百岁的老人,说不出话来,一些之前酝酿排练多遍的言语,都忘得一干二净。 老人睁开眼睛,看向被孙女王竹韵轻轻安排坐下却仍然略显拘谨的赵甲第,慈祥笑道:“小八两,那个不喜欢读书的小家伙,是吧?” 第27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