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译后记 (第2/2页)
个性。其中尤以小说主角裘弟的性格。塑造得最为完美、出色和动人。美国的一些书评,推崇这一人物可与马克吐温笔下的汤姆索亚与哈克贝利费恩媲美,我觉得这一评价是符合实际的。在情节结构方面,作者对这一典型人物的塑造,是随着养鹿的情节主线与猎熊的情节副线的发展而完成的。每条线各有其高潮与顶点,最后以小鹿吃玉米苗威胁了全家生存遭到枪杀为悲剧的顶点,并以裘弟离家出走又回来顶替贝尼的劳动岗位而结束他金色的童年并结束全书。特别是作者以裘弟再度玩小水车感觉魅力已完全消失这一细节描写,表达了裘弟从儿童心理到被迫负起生活重担的少年心理的转变,与本书第一章小水车欢乐的儿童心理描写前后呼应,更使读者感到典型塑造的出色与艺术结构的完美。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体会到美国垦区劳动人民跟大自然斗争的顽强不屈的精神。贝尼父子猎熊时那种不畏艰险困苦、不达目的誓不甘休的精神,对我国小读者顽强地完成学习任务,我想总也具有一些鼓舞作用的。 就描写半农半猎的垦区贫民巴克斯特一家的生活来说,这位杰出的女作家把重点放在人与大自然的斗争上面,但她并不是没有写阶级斗争,不过写得比较隐约含蓄。首先贝尼从伏留西亚镇搬进丛莽垦荒,就是被集镇上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的关系逼走的。他宁可去与丛莽中的毒蛇猛兽打交道,也不愿在镇上住下去。但是他还是离不开这个社会,半农、半猎并兼做半马贩子的福列斯特兄弟在猎熊打狼与自然斗争中虽然是好邻居,但有时也常常会仗着他们的财富与人多势众,欺压巴克斯特一家和他们的友人奥利佛。例如,雷姆为了一只公鹿,一拳把贝尼打得撞到墙上去。贝尼只能逆来顺受,这就反映了富裕垦民与贫苦垦民的矛盾。贝尼与杂货店老板鲍尔斯的关系虽然被作家写得友好融洽,细心的读者当然会看出这中间的剥削关系,他之所以把那块黑呢平价出让,主要是由于贝尼长期来卖给他不知多少兽皮与农产品,而且以后还得叫贝尼为他种烟草。裘弟与鲍尔斯的侄女尤蕾莉娅的冲突,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是农村与集镇、贫农与商人之间的社会矛盾与阶级矛盾的曲折而又微细的反映。奥利佛是个水手,是书中唯一的近代无产者,他们母子俩与贝尼这一家贫农之间的关系是相当融洽的。奥利佛见多识广、坚毅果敢,他为了维护自己与吐温克薇赛蓓的爱情,不畏强暴,敢于和那些在伏晋西亚镇上酗酒横行的福列斯特兄弟斗争。贝尼也见义勇为,拔拳相助,宁可受伤,甚至被打死,宁可失却福列斯特兄弟在丛莽中的支援,也不愿抛弃他与奥利佛之间的深厚友谊。 巴克斯特妈妈作为贫农妇女,作者对她那坚毅性格的描写也是很突出的。当贝尼遭到雷姆殴打受辱时,她不是惊叫哭泣,而是不声不响地拿起了猎枪!她对贝尼与裘弟的爱是深挚的,却不常外露。她又是非常理智的,是这一家庭的主心骨。当最后丈夫无法起床,爱子离家出走,玉米苗又被小鹿啃掉的困难时刻,她还是拿了好几只鸡到福列斯特家去换玉米种,准备重新补苗并独自负起父子俩田间工作的重担!作者对裘弟回家、父子相会这一场面,是写得非常动人的;在这一场面中虽然没有出现巴克斯特妈妈,但作者只用了小鸡换玉米种寥寥几笔,就写出了这位劳动妇女从平凡中见伟大的坚毅性格。 总之,这部小说不但使我在三十二年前学生时代初读它时深受感动,到今天我已是个六十岁的老头儿,重读时还是同样地受到感动!我竭诚地把这部佳作推荐给我国的青少年读者与具有赤子之心的大朋友、老朋友。 为了醒目,我在每章前面加上了标题。 译者 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四日